首页 > 灵异恐怖 > 缅北之价 > 《赎价三十五万》:黎明前的猎杀

《赎价三十五万》:黎明前的猎杀(1/2)

目录

匿名信事件后,小黄被警方严密保护起来。但令人不安的是,发送匿名信的人似乎对警方的布控了如指掌——第二封信直接出现在了小黄枕头下,里面只有一张照片:小黄父母家的大门,上面用红色记号笔画了个大大的叉。

“这不是外部威胁,”陈警官面色凝重,“我们内部有他们的眼睛。”

16. 内鬼与试探

公安部决定成立专案组,代号“清源行动”,从全国抽调不与地方警力交叉的成员。小黄被暂时安置在一个安全屋内,窗外飘着细雨,让他想起缅北雨季的闷热和血腥。

一天深夜,陈警官突然到访,脸色异常:“小黄,我们需要你回忆更多关于‘医疗区’的细节。最高层关注此案,明天有领导要听汇报。”

小黄努力回忆,描述那个总是有两个持枪守卫把守的白房子,偶尔传出的消毒水味道,以及每月固定日期来的“外聘医生”。

“有个细节我不知道是否重要,”小黄突然想起,“每个月15号左右,会有一辆冷藏车开进园区,车身上印着某种医疗标志,但被故意涂抹了。”

陈警官认真记录,然后匆匆离开。门关上的瞬间,小黄感到一丝不对劲——陈警官的笔迹和他之前见过的完全不同。

通过安全屋的紧急联系装置,小黄悄悄联系了专案组真正负责人。一小时后确认:今晚没有任何人获准探访安全屋,陈警官正在外地办案。

那个“陈警官”是假的。

17. 医疗区的真相

真正突破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林薇的弟弟小林。他在姐姐被捕后终于敢站出来,提供关键信息:他曾被强迫在医疗区做清洁工。

“那不是简单的医疗区,”小林声音颤抖,“那是器官采集中心。”

根据小林描述,电诈园区有个不成立的规则:业绩持续垫底或试图逃跑者,经过“评估”后会被送入医疗区“捐献材料”。血型、器官匹配度甚至基因数据都被录入一个庞大数据库。

“有一次我清洁时看到一份清单,”小林说,“心脏25万美元,肝脏12万,肾脏8万一个,角膜3万...全是美元计价。”

更可怕的是,有些“客户”会提出特殊要求:指定血型、年龄甚至学历。园区为此建立了一套精密筛选机制,这也是为什么购买价格因“商品”特质而异。

18. 跨国线索

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协助,专案组追踪到资金流向——大部分赎金和“医疗收入”通过虚拟货币洗钱后,流入东南亚某国一个看似合法的基金会。

这个基金会的主席竟是某跨国医疗企业的幕后控制人,该公司正致力于器官移植和再生医学研究。

“这不是简单的电诈犯罪,”专案组组长在内部会议上宣布,“这是一个集人口贩卖、器官走私、金钱洗白于一体的跨国犯罪网络,有看似合法的外壳。”

与此同时,技术部门破解了从园区缴获的加密硬盘,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名单——某些地方官员、富商甚至明星的名字出现在“特殊客户”列表中,备注显示他们已接受过“特殊供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