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89章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第89章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1/2)

目录

内部“淬火”初显成效,“归处学堂”的持续浸润,让团队逐渐从人事波动的阵痛中恢复过来,甚至焕发出比以往更沉稳、更具韧性的生机。制度的完善与文化的深耕,如同为“归处”铸造了一副坚实的铠甲,使其在面对“云隐”的强势竞争时,不再仅仅是被动防御,而是开始尝试一种更具格局的应对之道。

“知己”与“知彼”

贾长安并未因“云隐”的竞争而封闭自我,反而鼓励团队,尤其是“归处学堂”的学员们,以开放和研究的心态去审视这个对手。他组织了几次内部研讨会,主题便是“深度解析‘云隐’:它的优势、软肋与我们可以学习之处”。

研讨会上,大家摒弃了简单的情绪化批判,而是从客群定位、空间设计、服务流程、营销策略等维度,对“云隐”进行了冷静的剖析。

“他们的硬件和视觉系统确实顶级,营造的‘避世感’非常彻底,这对高压力的都市精英有致命吸引力。”

“但他们的文化内容,目前看来还是‘拼盘式’的,茶道、香道、禅修都有,但缺乏一条贯穿始终、有深度的主线,更像是在消费‘东方’符号。”

“他们的服务标准、高效,但似乎少了一点……人情味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

通过这番梳理,“归处”团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与“云隐”的本质差异:“云隐”贩卖的是一种抽离现实的“梦境”,而“归处”提供的是融入生活的“诗意”。两者并非你死我活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美美与共”的实践

基于这种认知,贾长安和苏青瓷调整了竞争策略。他们不再试图在“云隐”擅长的领域(如硬件投入、大规模营销)硬碰硬,而是决定将“和而不同”的理念发挥到极致,深耕自己独特的价值洼地。

苏青瓷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何不主动为我们的客人,提供一种对比体验?”

她设计了一套名为“长安双面”的定制服务。当预订的客人表现出对“云隐”的好奇,或是在“归处”体验后意犹未尽时, traed 的“沉浸式服务官”会适时地、客观地介绍“云隐”的特点,并可根据客人需求,协助预订“云隐”的住宿或特定课程。

“我们不怕比较。”苏青瓷在向团队解释这一策略时说,“当客人亲身体验过‘云隐’的极致静谧与仪式感,再回到我们‘归处’充满烟火气和生活美学的氛围中时,他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风雅在人间’,什么是真正可以带回家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比产生的认知,比我们任何宣传都更有力。”

这一策略初期遭到了部分成员的质疑,担心这是“为他人做嫁衣”。但实践下来,效果却出奇地好。许多体验过双面行程的客人反馈,两种体验各有千秋,但“归处”带给他们的是一种更长久、更亲切的留恋,仿佛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生活的样板间。口碑效应因此进一步扩大,甚至吸引了一些原本只计划去“云隐”的客人,特意将“归处”加入行程进行对比体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