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归处是长安 > 第31章 余波与深澜(上)

第31章 余波与深澜(上)(1/2)

目录

匠心体验日”的成功,像在西安平静的文化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超贾长安的预期。连续几天,本地主流媒体、国家级文化报刊、甚至几家有影响力的视频平台,都大篇幅报道了“德庆班”的故事。“匠心”、“坚守”、“非遗新生”成了热词。老韩接到了无数采访和活动邀请,激动得像个孩子,连带着整个北郊那片待拆迁区域都似乎多了几分生气。

贾长安和秦望舒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有寻求合作的,有想来取经的,也有单纯表示敬佩的。璞玉资本的李总亲自打来电话,语气比之前更加热情,表示将加大支持力度,并愿意引荐更多资源。胜利的喜悦笼罩着这个小团队,连一向冷静的秦望舒,嘴角也时常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然而,贾长安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秦望舒带来的关于“墨韵坊”要反扑的消息,像一根刺,提醒他战斗远未结束。他深知,商业世界的法则,从来不是简单的“邪不压正”。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对手绝不会坐以待毙。

果然,就在舆论一片向好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在网络角落出现。先是几个粉丝量不大的营销号,阴阳怪气地质疑“德庆班”项目的商业化动机,称“过度包装是对传统的消费”。紧接着,一些匿名论坛出现了所谓“知情人士”的爆料,暗示贾长安有“上海背景”,其商业手段“值得警惕”,甚至影射他与秦望舒的关系“非同一般”。

这些言论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但贾长安敏锐地察觉到,这像是一种有组织的、试探性的火力侦察。他立刻提醒秦望舒和赵安邦保持警惕,并让赵安邦利用他的网络人脉,追踪这些言论的源头。

与此同时,一个更现实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摆在了面前。西安市政府相关部门注意到了“德庆班”引发的社会反响,通过文化局牵线,希望贾长安的团队能参与到一个更大的项目中——为即将到来的“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艺术节”打造一系列具有西安特色的文创礼品和体验活动。

这是一个绝佳的平台,能瞬间将“德庆班”和贾长安的品牌提升到新的高度。但项目要求高、时间紧、竞争激烈,而且官方项目的流程复杂,对初创团队是极大的考验。

晚上,贾长安、秦望舒、赵安邦,甚至被拉来的苏青瓷,聚在“归处”的天井里开会商讨。石桌上铺满了艺术节的资料和要求。

“干!必须干!”赵安邦第一个表态,激动得唾沫横飞,“这是多好的机会!只要拿下,咱就在西安彻底站稳脚跟了!”

秦望舒则更加审慎:“机会确实难得,但要求非常专业。我们需要组建更专业的设计和管理团队,而且要应对官方复杂的流程和潜在的……人际关系。我担心我们现在的精力顾不过来,容易两头落空。” 她看了一眼贾长安,意有所指。显然,她也注意到了那些网络上的暗箭。

苏青瓷安静地坐在一旁,为大家斟茶,偶尔抬眼看看争论的几人,目光最后落在贾长安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贾长安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内心同样激动,也同样忧虑。艺术节项目是阳关大道,但路上的荆棘不会少;网络上的暗箭虽然恶心,但暂时不成气候,可若置之不理,恐成心腹大患。

“项目,我们必须争取。”贾长安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这不仅是为了我们,也是为了‘德庆班’,为了证明我们这条路是对的。但不能盲目。”

他看向秦望舒:“望舒,官方流程和专业标准这块,你多费心,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立刻物色,哪怕高薪聘请。你是我们专业的定海神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