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49章 淬火线上数字孪生

第249章 淬火线上数字孪生(1/2)

目录

三天后,由魏知远教授亲自率领的五人核心团队,便出现在了红星轧钢厂。

刘星海、李怀德亲自出面接待,赵老师、吕辰、王卫国陪同在侧。

简单寒暄后,并未立即前往正在闭建攻坚的热处理生产线,而是将客人引向厂区深处的一栋独立小楼。

楼前站着两名神情肃然的保卫人员,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位进入者。

气氛在踏入这小楼的瞬间,便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友好开放的学术交流,而是弥漫开一种无形的压力。

会议室的门被关上,外界的喧嚣消失。

室内光线明亮,窗帘紧闭,长条会议桌中央摆放着几份文件夹。

除了先前的几人,厂保卫处处长也已就位,沉默地坐在一旁,他的存在让室内更添了几分凝滞。

李怀德收敛笑容,目光扫过魏知远教授和他的团队成员,两位资深研究员,一位博士,一位硕士,以及一位年轻的助手。

他的语气缓慢而有力:“魏教授,各位同志,欢迎来到红星轧钢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你们将会深入接触并参与一项由我们实践基地独立研发、目前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的技术——非接触红外测温技术及其在热处理线上的系统性应用。”

他刻意停顿,让“高度保密”四个字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深深嵌入每个人的心间。

李怀德的声音愈发低沉:“在此,我必须非常郑重,也非常明确地向各位说明,该项技术,及其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数据、工艺参数乃至观察到的现象,已被上级部门列为最高机密,事关国防安全与重大国家利益,非同小可。”

保卫处长适时起身,将一份份印着“绝密”字样的文件,无声地、准确地放在每一位北大团队成员面前。

那抹红色,刺目而沉重。

李怀德继续说道:“摆在各位面前的这份保密协议,它不仅是一纸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组织对各位毫无保留的信任。它要求你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在此间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一切,保持绝对的沉默,守口如瓶。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其中的每一条条款。如果……在座任何一位同志,因此感到压力或有任何疑虑,现在可以坦诚提出,我们完全理解,并且会立刻、妥善地安排您退出本次核心合作,转而参与其他非涉密环节的辅助性工作。这无关个人能力或信任,只关乎原则和纪律。”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落针可闻。

魏知远教授脸上好奇与轻松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凝重和近乎神圣的肃穆。

他没有立刻去翻看那份厚重的协议条款,而是先抬起头,目光坦然而坚定地与李怀德对视,仿佛在用这种无声的方式,传递着一种超越言语的承诺。

他缓缓摘下眼镜,从口袋中掏出绒布,仔细地擦拭着镜片,仿佛要驱散一切迷雾,更清晰地看清眼前这份文件所承载的分量。

重新戴上眼镜后,他没有丝毫犹豫,拿起桌上的钢笔,拔开笔帽,在保密协议最后一页的签名处,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魏知远。

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李厂长,刘教授,请放心。”魏知远斩钉截铁,带着一种学究气的执拗与坚定,“科学探索或许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深知此项工作的轻重。能参与进来,是我等的荣幸,更是我等身为中国科研人员不可推卸的本分与责任。我,以我的学术生命和人格向组织担保,我和我的团队每一位成员,绝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他的话语在团队成员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那两位资深研究员和博士生,脸上是紧张、兴奋与使命感交织的复杂表情,他们屏住了呼吸,脸色激动而微微泛红。

他们意识到,自己即将触摸到的,已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理论,而是国家最前沿、最敏感的工业与国防科技成果。

这是一种远超实验室探索的体验,带着历史的尘埃与未来的重量。

他们像自己的导师一样,用一种近乎仪式感的庄重,签下自己的名字。

那位最年轻的硕士生助手,眼里则飞快地闪过一丝惶恐与震惊。

他太年轻了,“国防”、“绝密”这些词汇,过去只存在于报纸、广播和充满距离感的想象之中。

此刻,却亲自被卷入这漩涡中心,巨大的不真实感和压力瞬间攫住了他。

他下意识地看向魏教授,看向身旁沉稳的师兄师姐,从他们那沉着坚定的动作中汲取着勇气和力量,然后努力深呼吸,让有些发软的手稳定下来,完成了签署。

笔尖离开纸面的那一刻,他才仿佛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成人礼,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待所有协议签署完毕,由保卫处长严格核对、收回,李怀德脸上才重新露出一丝缓和的神色。

他用力握了握魏知远的手:“魏教授,感谢你们的理解与支持!后续的具体工作,就由刘教授和赵老师全权负责,我厂各部门必将全力配合。”

说完,他便与保卫处长先行离开了会议室,他还有重要的厂务需要处理。

保密协议签署时的氛围沉重,直到众人跟随着刘教授和赵老师,踏入热处理生产线改造现场时,才被另一种更炽热的蓬勃的气氛取代。

巨大的厂房内部,崭新的设备与全新的基架交错,构成了一个充满工业力量与科技美感的独特空间。

赵老师将众人引至热处理炉门前。

“各位请看,”赵老师指着炉门驱动机构上那个不起眼的、包裹在金属外壳内的装置,“这就是我们为解决炉门精密定位而自主研发的‘脉冲电机’。”

说着,他示意王卫国打开了电源。

初看之下,北大团队成员们带着一丝好奇,觉得这个“一步一步走”的小东西颇为精巧。

但当赵老师详细解释,正是依靠它,实现了炉门滑动时毫米级定位精度,从而为炉内实现±5°c温场均匀性奠定了最基础保障时,魏知远教授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

他来到炉门前,几乎将脸凑到电机上,仔细观察着电机与传动结构的连接方式,低声道:“精彩啊!这是将连续的模拟物理世界,与离散的数字控制指令完美结合的工程典范!我们的理论模型里,或许只是一个理想化的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方程,而你们,用这样一个发明,在充满摩擦、惯性和振动的真实物理世界里,实现了近乎绝对的精准。大巧不工,重剑无锋,这才是工程智慧的极致体现!”

其他团队成员也痴迷地看着那台脉冲电机,它“咯噔咯噔”地响着,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精准,驱动着沉重的炉门平稳滑行,严丝合缝地关闭。

从人只觉得课本上的控制理论,以及稳定性判据,第一次如此生动地具现在眼前。

而当赵老师拿着一支红外测温枪演示时,带来的震撼更是达到了顶点。

看着赵老师只是简单地对着炉门按下开关,仪表盘上指针便瞬间指向一个稳定的读数时,北大团队中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倒吸凉气的声音。

非接触、瞬间响应……

看仪表上的刻度,上千度的测量范围……

这些指标结合在一起,所带来的技术冲击力是巨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