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签到渔村,我靠系统逆袭成海王 > 第188章 渔获盛世

第188章 渔获盛世(1/2)

目录

天刚亮,陈岸就到了生态观测站。

他没穿那件旧工装外套,换上了干净的防护服。昨晚法警来过,说冷库项目出了问题,牵扯到洗钱案,调查估计要几个月。他听了没说话,也没多问,转身就走了。

车子停在海边,他没有走水泥路,直接踩进了滩涂。脚底触到湿沙,有些凉意。他脱了鞋,赤脚走进海水里,水漫过脚踝。

他把手伸进海中,指尖碰到咸涩的海水。

“今日签到成功,获得海洋共生认证密钥。”系统的声音准时响起。

他没有抬头,也没看身后的设备,只是静静地站着,任海水冲刷着掌心。几秒后,主控屏亮起,数据开始滚动。南洋海域的热力图浮现出来,红蓝交织。鱼群最密集的区域在东南外海,数量远超往年。

这不是巧合。

陈小满一路跑进来,怀里抱着算盘和账本,头发被风吹乱也顾不上理。她远远就喊:“哥!破纪录了!”

她冲进观测站,把账本拍在操作台上。“今天早上六点前,全码头渔获量达到十万零三百斤!周叔他们刚报上来的,每条船平均八千斤,全是成年带鱼和黄花鱼,幼鱼比例不到百分之五!”

她说完又噼啪打了三下算盘,声音在屋里格外清脆。

“你算清楚了?”陈岸问。

“当然!”她瞪大眼睛,“每艘船几点出港、在哪片海域作业、回港称了多少斤,我都记着,误差不会超过一百斤。我们现在不是靠蛮干硬捞,是你给的洋流预测准,我们提前布网,鱼自己游进来!”

陈岸点点头,目光仍停留在屏幕上。他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三年前,全村一年才捕十二万斤,如今一天就做到了。更重要的是,没人拖网,没人炸鱼毒鱼,所有渔船都按划定区域轮流作业。

可外面有人不信。

老渔民李阿福蹲在防波堤上抽烟,看到观测站亮灯便说:“这鱼来得太顺,怕是要出事。”旁边的人跟着点头:“龙王爷不会白给东西,说不定是暴风雨前的安静。”

年轻人却想扩大船队。几个刚入行的小伙子在码头嚷嚷:“再多批几条船!咱们还能翻倍!”

这话传到观测站,陈小满听见了,立刻拿起广播喇叭。

“都听着!”她声音响亮,“哥说了,海不欠人,人别欺海!这一季我们放流了两百万尾幼鱼,监测站全程盯着。谁敢越界、超量、用密网,下次配额直接砍半!”

说完她回头看了陈岸一眼。

他正站在大屏前调试新的洋流模型,听到这话,嘴角微微动了一下,没说话。

周大海拄着鱼叉来了。他的船早已不能出海——台风夜里为护设备受了伤,走路一瘸一拐。但他每天都来,不多话,就在外面守着。

这时他走到观测站台阶下,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一枚生锈的船钉。

他弯腰,在地基边挖了个坑,把钉子埋进去,再覆上土。

“第一条船沉的那年,我发誓再也不信什么新技术。”他抬头看向陈岸,“现在我知道,有些东西比船重要。”

陈岸看着他,没有接话。

他明白周大海的意思。过去这片海靠力气吃饭,谁胆大谁捞得多。如今不同了。数据、预警、生态循环,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反而让所有人活得更稳当。

他走到主控台前,屏幕跳出一行字:【共生模块待激活,请宿主确认掌印】。

下方有个红色感应区。

只要把手放上去,全球三十个声呐站将联网,太平洋西岸的渔业数据即可共享。此后任何异常洋流、鱼群迁移、污染扩散都能实时掌握。

但这一步无法反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