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西陲烽烟(1/2)
晋文公的葬礼极尽哀荣,却也无法掩盖列国蠢蠢欲动的野心。晋襄公在狐偃、赵衰等老臣的扶持下,勉力支撑着局面,但年轻的国君眉宇间总带着一丝难以挥去的忧虑。国丧期间,晋军主力大多集中于国都附近及南境防备楚国,西境虽按先轸之议有所加强,但相对于秦国的全力准备,仍显薄弱。
秦国雍城,秦穆公终于等到了他期盼已久的机会。探子回报确认晋国国丧,新君初立,主力被牵制于东南。老臣蹇叔、百里奚虽仍持重劝阻,言“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晋人必有备”,但一心欲东出争霸的秦穆公,在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少壮派将领的极力鼓动下,决心已定。
“晋侯新丧,小子即位,岂能顾及西陲?此天以秦赐晋,不可失也!”秦穆公断然下令,以孟明视为主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尽起精锐车骑,偃旗息鼓,穿越险峻的桃林塞,企图绕过晋国正面防御,远程奔袭郑国。若郑国可下,则秦国便在中原打入一颗楔子;若不成,亦可顺路扫灭晋国西疆的附庸滑国(位于今河南偃师附近),劫掠一番,以扬秦威,试探晋国反应。
秦军行动极为隐秘,利用山道险径,竟真的悄无声息地越过了晋国传统的西境防线,深入中原腹地。然而,数万大军的行动终究难以完全瞒天过海。当其逼近滑国之时,行踪终被察觉。
消息首先传到绛都,朝堂震动。晋襄公又惊又怒:“秦伯无信!趁我国丧,竟行此偷袭之事,背弃盟约!”群臣亦是哗然,皆言秦人卑鄙。
狐偃面色凝重:“秦军孤军深入,意在郑或滑。其兵锋甚锐,然悬军千里,后勤艰难,实是兵家大忌。此乃天赐良机,令我晋国一举重创秦军,绝其东出之念!”
先轸更是踏步出列,眼中精光四射,语气斩钉截铁:“主公!秦军此行,上天所予也!予不可取,反受其咎!必须击之,且务必全歼,方可震慑西陲,确保我国今后无西顾之忧!”
他进一步分析:“秦军归途,必走崤山古道。其地山高谷深,地势险绝,正可设伏。请主公允臣领兵,疾驰崤山,必令秦军有来无回!”
年轻的晋襄公被先轸的决断和气势所感染,又见狐偃、赵衰均点头赞同,当即拍案而起:“准!就请先轸将军全权调度,务必予秦军痛击!”
先轸雷厉风行,即刻点兵。他并未调动南线主力,以免楚国察觉异动。而是以晋国本土的机动兵力及部分西境守军为主,并急令梁弘、莱驹等将领率部向崤山地域集结。同时,他特别强调:“此番乃山地设伏,需轻装锐士,多备弓弩滚木礌石,以地利克敌,减少正面搏杀。”
崤山,自古便是连接关中与中原的战略要道,其地东西崤函,南北峭壁,中间通道蜿蜒曲折,最窄处仅容一车通过,乃绝佳的伏击场所。
先轸亲率精锐,日夜兼程,抢先一步抵达崤山险要处。他仔细勘察地形,将伏兵分作数股,置于东西崤山之间的峭壁之上、树林之中,控制住所有制高点和小道出口。晋军将士皆知此战关系国家西境安危,更是为先君报仇雪耻,故士气高昂,同仇敌忾,默默潜伏,等待猎物的到来。
此时,秦军主帅孟明视却志得意满。他们顺利灭掉毫无防备的滑国,劫获大量财物子女,正满载而归。孟明视见一路无人阻挡,更加轻视晋国,认为晋人果然因国丧无力西顾,全然未察觉一张死亡之网已在归途上悄然张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