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河东渡(1/2)
雍城的盟誓余音未绝,秦军的营寨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战马嘶鸣,兵甲铿锵,粮秣辎重被迅速装载上车。秦穆公既已决断,便展现出极高的效率。大将公孙枝治军严整,不过数日,一支由秦国战车、精锐徒卒以及部分狄人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已集结完毕,旌旗招展,刀枪曜日,散发出凛冽的杀气。这支军队,承载着秦国的东进野心,更承载着公子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涯的全部希望。
重耳站在戎车之上,回望雍城巍峨的城郭,心中百感交集。狐偃、赵衰、胥臣等旧臣侍立两侧,人人面色肃穆,眼中却燃烧着压抑已久的火焰。他们等的就是这一天——东渡黄河,重返晋土!
大军开拔前夜,重耳帐中灯火通明。最后的军议正在举行。公孙枝铺开地图,手指点向黄河津渡:“公子,我军明日即可抵达河岸。对岸乃晋国河西之地,目前由吕省甥镇守。其人虽非郤芮、吕省核心,但手握兵权,态度不明。我军渡河,彼若抗拒,必有一战。”
赵衰接口道:“吕省甥并非愚忠之辈。惠公已死,怀公年轻且失信于内外,晋国人心浮动。我军挟秦之威势而来,若能示之以强,晓之以理,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狐偃阴鸷的目光扫过地图:“需做两手准备。一面大张旗鼓,扬秦军兵威,震慑守军;一面遣一能言善辩之心腹,密渡黄河,潜入河西守军大营,面见吕省甥,陈说利害,诱之以富贵,迫之以兵威。若其肯降,则大河天堑,顷刻可越;若其不降……”他眼中寒光一闪,“则雷霆击之,速夺津渡!”
重耳颔首:“便依舅父之计。何人愿往?”
帐下一人应声而出:“臣愿往!”众人视之,乃是胥臣。胥臣素以胆大心细、辩才无碍着称,正是此行最佳人选。
当夜,胥臣带领两名精干随从,乘小舟悄然渡河,消失在沉沉的夜色之中。大军的命运,晋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系于这次隐秘的谈判。
胥臣成功潜入河西大营,见到了心神不宁的吕省甥。吕省甥早已得知重耳借秦兵而来的消息,正自彷徨无计。战,则恐不敌强大的秦军,且对抗公子重耳,在道义上亦处下风;降,则又担忧重耳秋后算账,毕竟自己是惠公旧臣。
胥臣洞察其心思,开门见山:“将军可知当今晋国形势?怀公圉,质秦而逃,不告而娶,无信无义,国内离心离德。郤芮、吕省把持朝政,怨声载道。我家公子重耳,贤名播于天下,仁德布于四海,今得强秦之助,返国正位,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将军镇守河西,乃国之门户。若能审时度势,开关迎师,则不仅无过,反而有功于社稷,公子必厚待将军。若执迷不悟,欲以区区河西之兵,抗秦晋联军之锋,无异以卵击石。城破之日,悔之晚矣!何去何从,望将军三思!”
胥臣的话,软硬兼施,句句敲打在吕省甥的心坎上。他本就对子圉和郤芮集团不满,加之畏惧秦军兵威,思虑再三,长叹一声:“非臣不忠,实乃天意如此。臣……愿迎公子大军!”
翌日,秦晋联军浩荡抵达黄河西岸。只见对岸营门大开,吕省甥亲自率众将吏,卸甲弃兵,恭迎重耳大军渡河。巨大的渡船接连往返,精锐的秦军和重耳的部属,顺利踏上了晋国的土地。龙门天险,竟如此轻易越过!全军欢声雷动,士气大振。重耳握着胥臣的手,感慨万千:“子余之功,堪比千军!”
大军渡过黄河,一路东进,几乎未遇任何像样的抵抗。吕省甥的倒戈如同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连锁反应。重耳归国的消息如同野火般传遍晋国,各地城邑、大夫们态度急剧分化。
许多早已对郤芮、吕省统治不满、或心向重耳的贵族纷纷前来投效,提供粮草,报告军情。少数试图抵抗的惠公旧部,则被强大的秦军和士气高昂的联军迅速击溃。重耳严令军队不得扰民,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更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拥戴。
消息传至国都绛城,朝野震动,一片混乱。晋怀公子圉闻讯,惊惶失措,他年轻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不甘。郤芮、吕省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们试图组织兵力负隅顽抗,但发现人心已散,号令难行。许多原本中立甚至支持他们的贵族,此刻都采取了观望态度,甚至暗中与重耳方面联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