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核查(1/2)
陶承良冒死送来那两册账本后的次日深夜。
崔?那座御赐宅邸深处,一间门窗紧闭、帘幕低垂的书房。窗外秋虫唧唧,更漏声残,汴京城的万家灯火早已熄灭大半,唯余天边一钩冷月,洒下清辉,无声地注视着这座庞大帝都的沉睡与某些角落的不眠。
书房内,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两盏巨大的牛油烛台被点燃,粗大的烛焰稳定地燃烧着,吐出昏黄却足够明亮的光晕,将书房中央那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照得纤毫毕现。案上,左右各堆着一摞账册,左边是崔?以开封府尹权限调来的、户部存档中关于军器制造拨款的明面记录,右边,则是陶承良昨夜拼死带出的、那两册来自将作监核心案牍库的秘账。
崔?与包拯,隔案对坐。
两人皆褪去了官袍,只着一身素色常服。包拯面容肃穆,如同刀劈斧凿的岩石,在烛光下更显刚毅冷峻,他指尖蘸墨,正在一张铺开的素笺上疾书,笔下字迹瘦硬通神,每一划都带着千钧之力。崔?则微微俯身,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左手缓缓翻阅着右边那本秘账,右手执一支朱笔,不时在旁边的白纸上记下几个关键词,或画下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符号。他的眉头紧锁,薄唇抿成一条冷硬的直线。
没有交谈,只有烛芯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笔尖划过纸面的细微摩擦声。一种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压力在寂静中弥漫。
账册内的记录,初看与寻常公文无异,皆是“某年某月某日,支取银钱若干,用于采购某料若干”的格式。但崔?与包拯皆非常人,一个心细如发,洞察入微;一个经验老辣,熟知官场百态。很快,他们便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看这里,”崔?用朱笔点着秘账上一行记录,“庆历五年十月,支钱三千贯,购‘青料’五百石,用于火器司试制。” 他抬起头,看向包拯,眼神冰冷,“户部对应存档中,此项记为‘购上等硝石五百石’。这‘青料’何解?”
包拯放下笔,取过旁边一册崔?早已备好的、关于各地物产及市井行话的杂录,快速翻阅,片刻后,指尖停在某一页,沉声道:“东南沿海私盐贩运,乃至民间劣质火药作坊,常以颜色晦暗、杂质极多的次等硝石,称为‘青料’或‘灰料’,价不及上等硝石三成。”
崔?眼中寒光一闪,朱笔在“青料”二字上重重一圈!
继续往下。又一笔记录:“支钱五千贯,购‘红货’两百件,补给京畿武库。” 对应户部存档为“购精铁枪头两百件”。
“‘红货’……”包拯沉吟,目光扫过案头另一份卷宗,那是皇城司密报中关于汴京黑市交易的零星信息,“黑市之中,有将未经充分锻打、易脆易折的劣质铁器,称为‘红货’,取其铁锈之色,亦暗喻‘见血即红’之不祥。”
朱笔再次落下!又一个圈!
“软木”替代了应是的硬木,“潮砂”顶替了干燥的火药填充用砂,“陈胶”冒充新熬的筋胶……种种看似寻常无奇的物料名称,在两人抽丝剥茧般的对照和联想下,逐渐显露出其狰狞的本来面目——它们是一套精心设计、用于掩人耳目的暗语系统!每一处改动,都意味着巨额的差价被悄然吞噬,更意味着流向军队、关乎将士性命的军械质量,被打了致命的折扣
随着破译的深入,一条触目惊心的贪腐链条,如同隐藏在黑暗沼泽下的巨鳄,缓缓浮出水面。
秘账清晰显示,近两年来,仅火器司及关联甲仗局,就有超过数十万贯的专项制造经费,被以这种“以次充好”的方式层层盘剥。采购账面上记录的是上等物料的价格,实际入库的却是廉价数倍的劣等货色。中间的巨额差价,并未消失,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账目腾挪,被转入数个名不见经传、查无实据的“商号”名下。这些商号,如同幽灵,只在账册上存在,在现实中却无迹可寻。
然而,更令人心悸的发现还在后面。
在秘账的最后一卷,有几笔记录极为隐晦,不再使用暗语,而是直接标注了物品种类及数量,但其流向却极其诡异!
“弩机核心构件(损)五十套,依例交由‘青龙码头’处置。”
“淘汰甲片(废)三百副,运抵‘城南货栈’。”
“受潮火药原料(不可用)二十石,移交‘漕帮丙字仓’。”
记录旁,还有一个小小的、看似不经意的墨点记号。
“青龙码头”、“城南货栈”、“漕帮丙字仓”……这些地名,崔?与包拯都再熟悉不过——它们都是青龙帮实际控制的产业或地盘!所谓“损毁”、“报废”、“不可用”的军械和火药原料,竟然被堂而皇之地交由一个江湖帮会“处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