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月照寒襟 > 第73章 蔗糖互利

第73章 蔗糖互利(2/2)

目录

对于核心的制糖工艺,崔?与匠师们制定了“三步走”的稳健策略:

首要一步,立足现有基础,改进传统“作坊式”的熬糖法,统一工艺流程和品控标准,先生产出品质稳定、杂质更少的优质红糖,打开基础市场,站稳脚跟。

第二步,则是计划成败的关键——引入并熟练掌握此时宋境已出现、但尚未在广南普及的“黄泥脱色法”。此法需在红糖结晶后,以特定配比的黄泥浆水反复淋灌,利用活性炭吸附原理,褪去糖中杂质与色素,得到色泽雪白、价值倍增的白糖(时称“糖霜”)。此乃实现高附加值的核心技术突破。

第三步,若前两步顺利,再尝试利用结晶原理,制作更高级的冰糖或开发蔗糖蜜饯等副产品,精益求精。

如此庞大的计划,资金自是重中之重。崔?并未一味依赖朝廷拨款,而是多管齐下:从州府改革吏治、节俭开支后结余的公帑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启动资金;又亲自出面,游说邕州城内几家信誉良好、颇有资财的绸缎商、药材商投资入股,许以未来利润分成;韦青蚨也说服部分寨老,拿出部分寨中公共积累,参与投资。

至于销售渠道,崔?谋划更为深远。他将目标市场清晰分层:洁白如雪的白糖(糖霜),定位为高端奢侈品,主攻静江府(桂林)、广州等岭南大都会,乃至通过漕运北上汴京、杭州,目标客户是官宦世家、巨贾富商;而色泽红亮、风味醇厚的优质红糖,则作为中端产品,供应广南西路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市场。

他充分利用官方资源,计划将首批精品白糖作为“邕州土贡”或官方礼品的一部分,通过驿传系统送至静江府、甚至尝试与广州提举市舶司建立联系,进入官方贸易序列,快速建立品牌知名度。同时,积极认证和吸引有实力、有信誉的“引商”,与他们签订包销契约,利用其成熟的商业网络,将糖产品辐射至更广阔的区域。

为保障运输,他主要依托西江水系,计划与颜清秋旧识、如今掌控部分荆南漕运的罗芊芊寻求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运输线。对于短途陆路,则组建由官差护送、僮人驮队为主的驮运队。

尤为难得的是,崔?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品牌”与“信誉”的概念。他要求,所有出产的糖品,在外包装(如竹篓、厚油纸)上,必须统一打上“邕州官造”或他亲自拟定的“左江雪”印记,以示官营品质,区别于私糖劣品,建立消费者的信任。

更令人称道的是财务制度的公开透明。他明确规定,糖寮所有账目,必须采用汉、僮双文记录,定期在互利局衙署及各参与合作的僮寨张榜公布,允许寨民查询监督。年度净利润的分配方案也清晰公示:三成归提供土地和原料的僮寨(按各寨贡献细分到户),一成交州府作为管理费和发展基金,三成留作糖寮公积金用于再发展,最后三成用于官府投资方、商人投资方的分红以及管理层、员工的奖金。

这一整套环环相扣、周密务实的方案公布后,不仅州衙属官们叹服不已,认为通判大人实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些参与其中的僮人头人,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位汉官大人是真心实意要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而非如以往某些官吏般盘剥欺压。韦青蚨看着崔?在众人簇拥下,从容布置各项事宜的身影,眼中异彩连连,心中那份混杂着钦佩、感激与一丝淡淡情愫的波澜,愈发难以平静。

随着各项指令有条不紊地下发,邕州城南外的河谷地带,很快便热闹起来。勘测地形、平整土地、采伐竹木、烧制砖瓦……第一批福建匠师带来的先进工具和工艺,使得糖寮的奠基工作进展神速。僮寨青年们怀着好奇与希望,跟随汉人师傅学习,汗水中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

崔?时常在颜清秋的陪伴下,亲临工地视察。看着昔日荒芜的河谷逐渐显现出工坊的雏形,听着僮汉工匠虽然语言不通却能用手势和笑容交流,他疲惫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仿佛已经看到,晶莹的白糖如同雪花般从这里产出,沿着西江流水,汇入大宋的经济血脉,不仅富足一方百姓,更将成为联系汉僮、稳固南疆的一条坚韧纽带。

然而,在这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之外,暗流并未停息。交趾的密探或许正混迹于往来商旅中窥视,石保衡在禁军中的异常举动崔?无暇顾及,北方的沈文漪正风雨兼程南下,而那位受命于夏竦的西夏刺客没藏呼月,也即将携带着冰冷的杀意,悄然潜入这片土地。崔?又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山雨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