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墨海藏风雷(2/2)
崔?站在陶承良身边,看着这富商之子以其圆融世故和意外深刻的见解,在这充斥着学究清谈的书坊中搅动涟漪。他那看似粗疏的热情下,未必没有玲珑心窍。
魏老适时笑着打圆场:“好了好了,学理切磋,见仁见智。石公、邵先生有雅兴在此坐而论道,是书坊的福气。崔相公,今日抄录几何?”
崔?上前,将怀中厚厚一摞抄得工整严谨的黄纸奉上:“魏老请过目,第二册《石鼓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释文部分已誊写完毕,共一万三千二百字。”
魏老接过,戴上玳瑁眼镜细细检视。一旁的石介也被吸引,凑近观看。只见黄纸上字字如刻,颜体楷书法度森严,筋骨内敛,笔力沉厚通于金石!非但毫无错漏,更将那拓本中的斑驳古拙、岁月风霜感透过一丝不苟的墨迹呈现出来!其用心之深、功底之厚,令人叹服!
石介眼中光芒大盛,连连点头:“好字!好功夫!笔意通于金石!非有铁杵磨针之心性,难成此境!后生可畏!”
邵雍也微微颔首,看向崔?的目光多了几分正视。
王瓘亦被字迹吸引,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欣赏与较量之意。
陶承良更是拍着崔?的肩膀哈哈大笑:“我就知道!昨夜州桥风雪里,我就瞧出崔兄定非池中之物!这笔字,比那庙里开光挂的牌匾都遒劲!好!将来崔兄的金字招牌,小弟我包圆儿了!”他半真半假的玩笑冲淡了学理争论的锋芒。
魏老检查完毕,极为满意,当即取出润笔工钱交给崔?:“崔相公辛苦!字字用心,当得此酬。”又将第三册文稿交付。
崔?谢过,收了工钱,又对石介、邵雍、王瓘等人拱手告辞。陶承良见崔?要走,眼珠一转,凑近石介低声道:“石夫子,听闻京城西北有个‘玉津园’,这几日有北边来的奇兽在园中豢养,新奇有趣得很!若夫子明日得闲,不如带几位弟子去看看?权当散心?”他说得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旁边几人听见。
石介愣了一下。玉津园是皇家禁苑附属,并非普通园林,偶尔开放供士民游观,园中豢养珍禽异兽以示天朝物阜民丰。陶承良这提议,看似邀请游玩,心思却未必简单。石介正欲细究其意,陶承良已转头大声对崔?笑道:“崔兄!明日申时,小弟弟在州桥东头‘樊楼’设个便宴,答谢兄台昨夜热汤救命之恩!石夫子王兄若赏光同来,小弟荣幸之至!”他朗声招呼,将崔?也拉入席面邀请之中,姿态圆滑热情地解了石介可能的尴尬。
崔?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陶承良的热情有时过于汹涌。他正欲婉拒,陶承良已凑到他耳边,压低声音,笑容不变但眼中精光一闪:“昨日那泼皮口中漏出的‘郑公子’,我听着耳熟……明日宴上,你我细谈。”
郑公子?
那个泼皮头领仓皇喊出的字眼?
崔?心头一凛!陶承良果然不是表面那般粗疏!他竟将这等细枝末节记在心里,还探到了线索?商贾之家的消息网,果然灵通!
崔?深深看了他一眼。对方热情的笑容下,是深水微澜?还是单纯古道热肠?但他话中透出的信息分量极重。崔?沉吟片刻,微微颔首:“陶兄盛情,皓月愧受。明日申时,州桥东樊楼,必至。”
“好!一言为定!”陶承良大喜过望,用力拍了拍崔?肩头。
离开书坊时,暮色渐合。寒风卷起街角残余的雪沫。石介若有所思的目光依旧落在桌上摊开的书稿上。王瓘则望着崔?离去的方向,眼神复杂。邵雍早已回到他的孤寂角落,仿佛一切纷扰从未发生。
崔?抱着那卷新的黄纸书稿,走入昏黄寒冷的街巷。身后,墨韵书坊那盏熟悉的门灯亮起,在寒夜中摇曳着昏黄而坚韧的光。心中萦绕着明日的樊楼之约、陶承良压低的耳语、以及书坊内那道隐在阴影中沉默审视的目光——王瓘。
他脚步沉稳地穿过喧闹渐起的州桥夜市。灯火如昼,映照着一张张为生计奔忙的面孔,与白日书斋里那些饱读诗书、激辩王道的士林脸庞,在夜色下奇异地交融。
行至深巷入口,一个熟悉的声音自巷口昏影中传来,带着一丝书卷气却不失从容:
“崔兄留步。”
王瓘竟跟了出来?崔?转身,看向暗处:“王兄?”
王瓘自阴影中步出,月光落在他俊美雅致的脸上。他笑容清雅,言语温和,却如同幽谷探梅,暗香浮动:“崔兄大才,守道先生亦赞不绝口。听闻兄台明日赴陶公子樊楼之宴?巧了,介之与城中几位旧友也约在彼处聚会吟诗,届时若有暇,介之或可引荐一二。”
他语气友好邀约,笑容如三月春风拂面。但那双清亮的眼眸深处,却似古井深潭,藏着不易察觉的考量与一丝不易亲近的清高,隐隐透露着名门子弟固有的矜持与距离。
崔?心如明镜。墨海生涛,名士交锋。玉津园的邀约,樊楼的宴饮,太原王氏递来的橄榄枝……这看似平静的帝京文坛水面之下,暗流已然开始涌动。他微微拱手,声音平稳无波:“谢王兄相邀。明日若机缘巧合,自当拜会诸君。”
王瓘含笑点头,不再多言,月白锦袍一摆,转身悠然融入州桥繁华灯火之中。巷口寒风越发刺骨。崔?目送那华贵身影消失,随即转身踏入幽深的巷陌,步点沉着。油灯在旧窗纸上摇曳,勾勒出执笔人未动的侧影。他将魏老新交付的书稿置于桌角,目光落在书案正中那叠展开的澄心堂生宣上。
砚台清水澄澈,新墨研成。狼毫饱蘸,凝神而落——写下的并非《金石丛编》中的古训,而是一幅气韵磅礴的《江雪图》。孤舟,蓑笠,寒山,雪落无声,天地间唯此一笔傲然。此墨无声,锋芒却藏于雪中,蓄势待发。石炭之光在墨迹间明灭,映照着书卷旁一张质地普通的拜帖——字迹清俊飘逸:“御史王素敬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