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薪火相传(下)(1/2)
纪录片《味道的史诗》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播,将“何记”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声誉高峰。这部由国际顶尖团队制作、以“何记”三代人奋斗史为缩影的作品,没有刻意的宣传腔,而是以平实而深邃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坚守、传承、创新与家族情感的中国故事。影片中,何雨柱在灶台前的专注,何晓在数据屏幕前的沉思,老师傅布满老茧的双手,智能生产线的精准运行,香港老店的烟火气,伦敦分店的典雅……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生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何记”这个载体上的完美融合与升华。
影片引发的共鸣是巨大的。它不仅赢得了美食爱好者和文化界的高度评价,更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引发了关于企业文化、家族传承、全球化与本土化等议题的深入讨论。“何记”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餐饮品牌,更升华为一个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它代表着一种在急速变化的时代中,对核心价值的坚守,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开放姿态。
这波强大的“正能量”舆论,巧妙地化解了此前因婉拒“联盟”牵头角色而可能带来的潜在压力。更高层面似乎也乐于见到这样一个市场化、国际化且形象正面的企业案例,之前的“招安”试探暂时偃旗息鼓,转为一种默许乃至乐见其成的观望态度。“何记”凭借其硬实力和软实力,成功地在时代的激流中,为自己赢得了一片相对自主、宽松的发展空间。
然而,站上顶峰,往往也意味着将面对更凛冽的寒风与更孤独的风景。 外部的肯定与赞誉,并未让何晓有丝毫松懈,反而让他感到了更沉重的责任与更强烈的危机感。他深知,声誉是把双刃剑,今天的荣光,若不能转化为明天更坚实的根基,就可能成为明日倾覆的伏笔。纪录片的热度会过去,但企业生存发展的挑战永无止境。
在“何记”内部,一场更深层次的“静水流深”式的变革,在何晓的主导下悄然展开。 这场变革的核心,不再是攻城略地的市场扩张,而是向内求索的“根基重塑”与“韧性锻造”。
1. 治理结构现代化升级:何晓推动完成了“何记国际”控股架构的优化,引入包括新加坡淡马锡在内的更多元化、更注重长期价值的国际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抗风险能力。同时,在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主导的“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委员会”和“科技伦理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向善的理念,深度植入公司治理的顶层设计。
2. 人才梯队战略性重构:启动“未来领袖“淬火”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和培养具备跨文化领导力、精通数字化运营、对饮食科技有深刻洞察的年轻精英。何晓亲自担任导师,采用“轮岗历练+项目实战+高层带教”的模式,加速核心人才的成长。同时,设立“功勋员工终身荣誉体系”和“知识传承基金”,系统化地留住老师傅的“隐性知识”和“工匠精神”,实现新老之间的无缝衔接与价值传承。
3. 供应链韧性极致打造:在“金种子计划”基础上,推出“钻石供应链”计划。通过投资参股、长期契约、共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全球最顶级的食材原产地建立“命运共同体”式的深度捆绑。同时,利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打造全球首个“餐饮供应链韧性大脑”,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盘菜的全链条、实时、可预警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地缘政治、气候异常等外部冲击带来的风险。
4. 文化价值观深度淬炼:何晓亲自牵头,组织全公司范围内的大讨论,对《何记家训》进行修订和升华。新版家训在强调“品质、诚信、匠心”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包容、协同共生、追求极致、担当责任”等新时代内涵。并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制度设计和考核激励,让这些价值观真正成为每个“何记”人的行为准则和内心信仰。
这场看似平静、实则深刻的内部革命,其成效在不久后的一次突发性全球供应链危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一场罕见的恶劣天气叠加区域冲突,导致多条关键航运线路中断,多种高端食材的国际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且供应极度不稳定。许多依赖全球化采购的餐饮巨头顿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股价应声大跌。
然而,“何记”凭借其“钻石供应链”的深厚底蕴和“韧性大脑”的精准预警,早已提前布局,锁定了关键货源,并启动了备用采购渠道和应急预案。在整个行业哀鸿遍野之际,“何记”全球门店的招牌菜品供应基本未受影响,品质稳定如初。这一表现,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更高信赖,更让资本市场看到了“何记”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水平,其股价逆市上扬,再创新高。
经此一役,何晓在“何记”内部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父亲在背后扶持的“少主”,而是一位真正能够独当一面、引领巨轮穿越风浪的成熟领袖。他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父亲常说的“根基”二字的千钧重量。
而彻底退居幕后的何雨柱,则找到了他人生的“新火”——专注于“何记”文化根脉的梳理与传承。
他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和“传承研究院”的运营中。他的工作,细致而宏大:
? 他组织专家团队,系统梳理“何记”近百年的发展史料,筹建数字档案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