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港湾与远帆(2/2)
对于海外投资困境,何晓没有强行推动,而是派遣了一个由技术、市场、文化专家组成的“融合小组”长期驻美,不干预日常运营,而是专注于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双方理解,寻找共赢的创新点,比如合作开发一款融合中美口味的新型植物基产品。
对于内部创新活力问题,他推行了“内部赛马”机制,对有价值的创新想法,给予小笔种子资金和短期的试错空间,让市场结果说话,同时建立“创新项目”与“主营业务”的转化通道,让成功的小项目能获得更多资源,失败的项目也能积累经验。
何雨柱虽然不再直接干预经营,但他就像一座沉默的灯塔,始终关注着航船的动向。 他通过娄晓娥、欧阳文山等老臣,以及定期与何晓的非正式谈话,了解着公司的进展与困境。他很少给出具体答案,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何晓更深的思考。
一次周末家庭聚餐时,何晓聊起内部创新项目筛选的难题,感叹判断一个想法是否值得投入资源很难。何雨柱慢悠悠地剥着一只虾,说道:“判断一个芽能不能长成材,不能光看它现在多高,得看它的根扎在什么土里。这土,就是咱们‘何记’的‘味’和‘道’。偏离了这个根,再好看的花,也开不长。”
这番话,让何晓豁然开朗。他随后调整了创新项目的评估标准,增加了“是否符合‘何记’品质调性”、“能否与核心业务产生协同”等文化契合度指标,使得资源投放更加精准。
时光荏苒,一年时间悄然流逝。
“何记饮食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展陈方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了香港新的文化地标。《何记家训》初稿完成,在内部征求意见时,引发了员工广泛的共鸣和讨论。
何晓领导的业务板块,在经历了调整和深耕后,也迎来了新的突破。“生活美学研究院”带动平台用户活跃度和客单价双双提升;中美合作的植物基产品经过磨合,成功推出市场,反响超出预期;几个通过“内部赛马”脱颖而出的小项目,逐渐成长为新的增长点。
最让何雨柱感到欣慰的是,在何晓的领导下,“何记”成功地举办了一场名为“薪火相传”的全球青年厨师大赛。大赛不仅比拼技艺,更强调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厨师们,在“何记”的舞台上,用全球的食材,演绎中华的烹饪哲学。何雨柱作为评委会名誉主席,看到那些充满朝气的面孔和对美食充满热忱的眼神,他仿佛看到了“何记”下一个百年的希望。
颁奖典礼当晚,何雨柱和何晓父子并肩站在台上。台下,是来自全球的嘉宾、员工代表和年轻的参赛者们。何雨柱接过话筒,看着身旁沉稳干练的儿子,又望向台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百感交集。他没有准备讲稿,声音温和而有力:
“各位朋友,各位家人。我老了,炒了一辈子的菜,最得意的不是炒出了多少招牌菜,开出了多少家店。我最得意的,是看到了这口锅里的火,还烧得这么旺,看到了拿炒勺的手,一茬比一茬更有力,看到了咱们‘何记’的味儿,有了更多的新鲜劲儿。”
他顿了顿,眼中泛着泪光,拍了拍何晓的肩膀:“以后,这艘船,就完全交给晓儿,交给你们年轻人了。我这把老骨头,就守在咱们这个博物馆里,擦擦老物件,讲讲老故事。港湾在这儿,灯塔也亮着。你们,就放心大胆地,扬帆远航吧!”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何晓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眼中充满了感激、信心与责任。
那一夜,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格外璀璨。何雨柱知道,他已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何记”找到了魂,点好了灯。而“何记”的故事,将在新一代舵手的引领下,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港湾宁静,灯塔长明,远帆,正向着星辰大海,蓄势待发。真正的传奇,永无结局,只有代代相传的薪火,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