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远近闻名的“玻璃厂经验”(2/2)
“计分方案里,双职工家庭加分,这个尺度怎么定?会不会引起单职工的不满?”
“民主评议时,如果有人胡搅蛮缠怎么办?”
“第一批解决了,剩下没分到房的工人情绪怎么安抚?”
面对这些问题,马厂长和王超以及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都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他们讲如何发动群众寻找砖瓦货源,如何利用工会时间组织义务劳动并做好后勤保障,讲制定方案时如何反复征求意见、不断修改完善,讲民主评议中如何坚持原则、引导风气,也坦诚地交流了如何做好未分房职工的思想工作,给他们画蓝图、留盼头。
“关键是心里要装着工人,做事要公道。”马厂长常常这样总结,“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把道理讲通了,把规矩立正了,大多数工人是通情达理的。”
王超则更侧重于介绍具体操作层面的细节,他甚至把一些核算表格、评议记录的样本都提供给了来访者参考。他的务实和细致,给很多来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时间,“玻璃厂经验”成了南水县乃至周边地区工交系统热议的话题。县工业局的内部通讯上,还专门刊发了一篇介绍玻璃厂职工宿舍建设与分配工作的文章,将其作为“依靠工人阶级,改善职工生活,促进生产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
这种名声在外,也给玻璃厂的干部职工带来了极大的自豪感。工人们走在街上,腰杆似乎都挺得更直了。当被人问起厂里分房的事,他们都能头头是道地讲上几句,言语间充满了对自家厂的认同和骄傲。
“看见没,这就是咱们厂搞出来的章程,别的厂都来学呢!”老张头在车间里,不无得意地对徒弟们说。
“这说明咱们厂领导有方,咱们工人也心齐!”小陈虽然第一轮没分到房,但对外说起这事,也同样感到脸上有光。
当然,王超和马厂长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头脑。他们知道,这套办法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每个厂的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而来取经的单位,最终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于他们是否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着想,做到公平公正。
“咱们这只是开了个头,”马厂长在一次厂务会上对大家说,“后续的房子维护管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调解,还有争取二期建房,事情还多着呢。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
王超深以为然。他看着办公室外那片已经初具规模的崭新宿舍区,心中想的却是如何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能够持续地温暖人心,凝聚力量。他知道,这“玻璃厂经验”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成了多少房子,分好了多少房子,更在于它探索出了一条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依靠集体力量、运用民主方法解决民生难题的可行路径。这条路,还需要他们,也需要更多后来者,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第二百七十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