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托育难题(2/2)
李秀兰眼睛一亮:“这……这能行吗?街道办能同意?”
王红也觉得有点希望:“要是真能办起来,那就太好了!咱们出点钱也愿意!”
王建国沉吟着,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超儿这个思路,倒是可以试试。这不光是咱们一家的事,是好几家职工的实际困难。以咱们厂和街道的关系,我去找街道主任谈谈,反映一下群众的呼声,或许能成。”
他看向王超,眼神中带着赞许:“你小子,脑子是活。不光想着自己家,还能想到大家。”
王超笑了笑:“爸,我也是被逼出来的。再说,要是真能办成,对咱们厂稳定职工队伍也有好处。”
说干就干。当天下午,王建国就带着几位同样有此困扰的职工(主要是钢铁厂和玻璃厂的),一起去了街道办。他们详细反映了双职工家庭幼儿无人看管的实际困难,并提出了由街道牵头组织互助托育点的初步设想。
街道办主任起初也有些犹豫,觉得这事没先例。但在王建国等人摆事实、讲道理,强调这是关系到生产建设和职工安心的“大事”后,主任的态度松动了。尤其是当王建国提到,玻璃厂副厂长王超家也面临同样问题,并且愿意协助推动时,主任更加重视起来。王超如今在县里也算是个有名有姓的年轻干部,他的态度有一定分量。
经过几次沟通和实地考察,街道办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利用居委会的一间闲置房间,开办一个临时的“职工幼儿互助照看点”,由街道出面聘请两位口碑好、有育儿经验的退休职工家属担任保育员,费用由入托幼儿的家庭共同承担,街道给予少量补贴。
消息传开,附近几条巷子的双职工家庭都拍手称快。虽然条件简陋,但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可靠的地方安置幼小的孩子。
几天后,王瑶,这个王家最小的成员,在全家人的护送下,成为了这个简陋却充满温情的街道托育点的第一批“学员”之一。李秀兰和王红上班时,把她送过去;下班后,再去接回来。王刚和王玥放学早,有时也会跑去托育点,扒着窗户看看妹妹。
看着小瑶瑶在托育点被照顾得很好,不再需要时刻依赖邻居的临时帮衬,王家人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王超看着母亲和姐姐脸上重新露出的轻松笑容,深感自己这个提议的价值。解决一个家庭的难题,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善心,更是一个契合时代背景、能够落地的智慧方案。
生活,就在这不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稳步向前。
第二百二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