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思路与双重试验(2/2)
刘主任笑了笑:老手艺了,年轻时跟师傅学过几天木工,没想到这会儿用上了。
旁边还有几排竹筒,用的是不同厚度的木塞,或者尝试了只用蜡封,甚至还有用油纸包住筒口再用麻绳紧紧绑住的。
都按您的要求装好样品了,周小虎兴奋地汇报,我们分了好几组,有的放阴凉通风的架子上,有的放那边稍微闷热点的角落,还有几个,我们刚才还特意模拟运输颠簸了几下,看看哪个最先出问题。
做得好!王超赞许地点头,一定要密切观察记录!特别是注意有没有漏气、漏油、发霉的迹象。竹筒本身会不会因为干燥或者受潮开裂也要特别留意。
放心吧厂长,刘主任指着墙上一张刚画好的表格,我们都记着呢,每个样品编号、密封方式、存放条件、检查时间,清清楚楚!
接下来的大半天,食品厂里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充满希望的气氛。烘烤车间里,何师傅和张保国带着人不断调整着温度和风速,试验着将小鱼仔烘干到恰到好处的程度。
老张,温度再低五度试试?我感觉刚才那批边缘有点焦了。何师傅捏起一条刚出炉的小鱼仔,仔细看着。
好,我调一下。何师傅,您看这个干燥度行不行?捏着够脆了。张保国回应道。
还不够透,你看掰开里面还有点软心,存放久了怕不行。再烘五分钟看看!
包装车间这边,则像在进行一场静默的竞赛。工人们时不时就去查看那些竹筒样品,记录它们的外观变化。
刘主任,三号样品,就是只用油纸绑的那个,好像有点油味渗出来了!一个年轻女工报告。
快,拿过来我看看,在记录表上重点标记!刘主任立刻上前。
周小虎则对木塞加蜡封的几组比较乐观:厂长,您看这几个,半天了,一点油星都没见,蜡封的地方也还是好好的。
王超穿梭在两个试验场地之间,心情随着试验结果起伏。烘干鱼干的新思路让他看到了彻底摆脱瓶罐依赖的可能,而竹筒方案则是一个看起来很有希望的应急替代品。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蹦跶要稳当。他对自己说。
傍晚,初步结论出来了。何师傅拿着一小盘色泽金黄、干香扑鼻的鱼干找到王超:厂长,您尝尝这个,这批的火候和调味我觉得差不多了,又香又脆,嚼着很有味!
王超接过尝了尝,眼睛一亮:嗯!这个味道好!何师傅,就是这个方向!不过烘干工艺还得继续摸索,争取更稳定。
张保国也汇报:设备参数基本摸到门道了,再试验几次,就能定下标准流程。
竹筒这边,刘主任拿着记录本总结:目前看,木塞加蜡封的方式表现最好,半天下来基本没问题。只用油纸绑的和纯蜡封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渗油或密封不严。竹筒本身暂时没发现开裂。
好!太好了!王超多日来第一次感到肩头的重压轻了一些,明天继续!烘干组,继续优化工艺,我要看到口感、干燥度、风味都达标的产品!竹筒组,扩大试验样本,测试更长时间,同时核算一下这种包装方式的成本!
虽然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未完全落地,但两个明确的方向已经出现,笼罩在食品厂上空的阴云,似乎被这两道探索的光芒刺穿了些许缝隙。车间的工人们听到初步的好消息,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干劲更足了。王超相信,只要沿着这两条路坚定地走下去,一定能闯过这次难关。
第一百五十一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