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技术火种(2/2)
王超点点头,没有再追问。他留张胜利吃了晚饭,期间看似闲聊,实则旁敲侧击地又了解了一些关于那台车床的症状细节。
送走张胜利后,王超回到自己房间,插上门,从空间里取出了那本《小型金属切削工艺》。就着电池台灯的光,他快速翻阅着目录,很快找到了“常见机械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章节,里面果然有关于c620型车床主轴箱异响的分析。
书中图文并茂,详细列举了几种可能导致异响的原因:轴承磨损、齿轮啮合不良、润滑不足等,并附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和应急处理建议。虽然不是针对那台特定机床的精确诊断,但提供了清晰的排查思路。
王超没有照本宣科。他找来纸笔,结合书中知识和从张胜利那里听来的情况,用自己的语言,将“主轴前轴承磨损可能性较大,可尝试检查润滑情况,若无效,需重点排查该轴承”这一核心判断,以及几句关于如何初步判断轴承状态的、听起来很内行但实际上是从书中提炼的、相对安全的“建议”,写在一张纸条上。他没有写任何与书籍相关的内容,完全伪装成是自己根据经验“琢磨”出来的。
第二天,他找到张胜利,把纸条塞给他,低声道:“胜利哥,我昨晚琢磨了一下你昨天说那事,瞎想了几个可能,你找个信得过的老师傅悄悄问问,看有没有点道理?千万别提我,我就是瞎猜的。”
张胜利将信将疑地接过纸条,看了看上面那几条“建议”,虽然有些术语他不太懂,但感觉挺像那么回事。他回到厂里,找到了车间里一位关系好、技术过硬且嘴巴严的老师傅,私下把纸条给对方看了。
老师傅看着纸条上的内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反复看了几遍,又详细问了问车床的症状,沉吟半晌,猛地一拍大腿:“有道理啊!小张,你这朋友……是个人才!这思路很清晰!我看八成就是前轴承的问题!走,咱们按这思路再查查!”
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他们避开技术科的人,利用工间休息时间,按照纸条上的思路进行了更细致的检查和简单的润滑调试。虽然最终确认轴承磨损严重,无法靠简单处理解决,但精准地定位了故障点,避免了盲目排查,为后续维修指明了方向,至少让班组知道了问题核心,不再像无头苍蝇。
这件事很快在张胜利所在的小圈子里传开了。虽然王超再三叮嘱不要外传,但“王超对机器故障有点独到眼光”的消息,还是在几个核心兄弟间不胫而走。赵卫国、孙志刚看王超的眼神,又多了一层佩服。
王超适时地,偶尔会在与张胜利、赵卫国他们闲聊时,“无意间”流露出对某些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或者提出一两个看似异想天开、但细想又有几分道理的小改进想法,这些想法大多脱胎于那几本技术书籍,但经过了他在这个时代语境下的“翻译”和“降维”。
他像一只谨慎的工蜂,将来自未来的“技术花粉”,一点点、悄无声息地融入当下的小圈子里。他从不承认自己懂技术,只说“喜欢瞎琢磨”、“听人说过一嘴”。这种低调而实用的形象,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
那100双劳保手套,他通过老陈轻松出手。而那50斤富强粉和之前秒杀到的牛肉,则成了改善家人伙食的由头。李秀兰用那白面蒸了又白又胖的大馒头,炖了香喷喷的牛肉,一家人吃得满嘴留香,对新生活的满足感与日俱增。
王超知道,直接拿出超越时代的技术是取祸之道。但像这样,将一些基础的、符合当前工业水平的技术知识和思路,以“个人琢磨”、“经验之谈”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身边真正需要的一线工人,或许是一条更安全、也更有效的路径。
这些“技术火种”或许微弱,但只要能点燃一两个像那位老师傅一样的人心中的灵感,能在实际生产中解决一两个小问题,提高一点点效率,那么它的价值,就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他望着窗外生机勃勃的小院,心中对未来的规划愈发清晰。在守护好自己小家的安宁与幸福的同时,或许还可以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这个充满激情、也面临无数困难、正步履蹒跚却又坚定不移地走向工业化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贡献一丝属于他自己的、微薄却真诚的光芒。
而那套承载着知识与希望的技术丛书,依旧静静地躺在他的系统空间里,等待着下一次被主人“琢磨”出新的、适合这个时代土壤的思想火花
第三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