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神仙十八(2/2)
老者抚须,话语不急不缓:“牵牛踩踏邻家田垄,牛固有错。然夺其牛者,岂非罪上加罪?” 这话似带禅机,文广通一愣,想起村中旧日纷争,不觉额角见汗,忙躬身作揖:“小子鲁莽,望老丈恕罪。”
老者展颜:“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此猪与足下原有旧债,今日一箭,因果已了,何须致歉?” 言罢引他入屋。
厅堂轩敞,十数书生宽袍大袖,或坐或立。一位博士独坐面南矮榻,正朗声解析《老子》玄妙:“……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西斋内,另十人围坐对弈,黑白玉子落于云石棋盘,寂然无声。满室只闻清谈雅韵,一派高古气象。
老者取出一只粗陶小坛,拍开泥封,酒香霎时盈室,清冽如深谷幽兰。他倾一盏递与文广通:“此乃山泉所酿,村中薄醴,聊以解渴。” 文广通一饮而尽,只觉一股清凉直透四肢百骸,浑身疲惫烟消云散,灵台前所未有的清明。低头细看手中陶盏,内壁竟沉淀着七彩流转的细碎光点。
正恍惚间,老者忽道:“足下家中尚有俗务未了,不宜久留。” 文广通只觉眼前微花,再定睛,已立在自己狼藉的田埂上。夕阳熔金,晚风送来泥土与稻茬的气息,真实得有些刺目。方才洞中奇遇,清晰如昨,怀中却空空如也,唯舌尖残留着那奇异酒浆的清甜冷香。
他踉跄奔回村中,骇然发觉村人皆已不识自己!一番慌乱追问,才知洞中方半日,世间已十年。村口老槐树添了数圈年轮,当年垂髫小儿已长成精壮后生。更如冰水浇头的是,村人告诉他,十年前他追猪入山失踪后不久,一队乱兵过境,村中丁壮多被强掳从军,十不存一,田地大半荒芜。
文广通呆立村口,晚风吹透单衣,彻骨生寒。他猛地想起洞中老者那句“俗务未了”,又忆起饮下仙醴时那洞彻肺腑的清凉。原来那杯酒,非为解渴,乃是点醒——点醒他纠缠于一猪一粟的偏狭,却错失了守护家园亲邻的因缘。
他颤抖着摸向腰后箭袋。那支射伤仙猪的竹箭,不知何时已化作一段枯藤,轻轻一捻,散作尘埃。
许多年后,滕村后山多了一位沉默的守山人。他依旧种谷,只是田垄边常置清水粗饼,若有野物来食,只含笑远观。村人笑他痴傻,他却记得洞中老者所言:万物有债,强取便是新孽。那杯照见十年离乱的仙醴终于让他彻悟:世人常困于眼前毁伤,急急射出怨愤之箭,却不知真正的劫数,往往始于那颗不容“野猪”踏过心田的顽石。
4、买鱼擒马记
隋朝开皇年间,华山谷底常晃荡着一个蓬头垢面的影子。杨伯丑,冯翊人,嗜《易》如命,隐居山中,草根为席,流云作帐。世人说他疯癫,他却笑世人看不穿。
新帝登基,下诏求贤。使者攀上华山绝壁,硬是把这野人“请”到了长安城。金殿之上,公卿罗列,他目光扫过朱紫公服,如同掠过山间草木,口中只称“你”,全无半分敬畏。皇帝赐下锦袍,他竟当朝脱下,随意弃于玉阶,赤着沾泥的双脚扬长而去。
长安东市便多了个怪人:乱发如草窝,污衣似抹布,从不梳洗。偏在街角支了个“神卦”摊子,卦金随意,却言无不中。
一日,杨伯丑正被东宫急召,行至半途,忽被个哭丧脸的汉子拦住:“先生救命!小人赖以为生的马丢了!” 杨伯丑脚步不停,指尖微动,掐算如飞,头也不回道:“去西市东墙根,南边第三家鱼铺,替我买盘生鱼鲙来。” 汉子愕然,却不敢多问,拔腿奔向西市。
那鱼铺正热闹,忽闻街上一阵喧哗。汉子探头望去——天爷!一个贼人正牵着自己那匹枣红马招摇过市!汉子狂吼一声扑上去,人赃并获。扭送官府途中,他猛地想起杨伯丑的话,冷汗涔涔:买鱼是假,引我至此擒贼是真!这卦,竟连人心都算尽了?
此事惊动了大儒何妥。他素以精通郑玄、王弼的《易》学注解自傲,闻得杨伯丑狂名,决意一会。寻至陋巷,见那野人正蜷在墙根啃冷饼。何妥上前论《易》,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杨伯丑听罢,噗嗤一笑,饼渣喷了何妥一身:“郑玄?王弼?酸腐陈言,要它何用?”
何妥面红耳赤:“尔敢妄议先贤?”
杨伯丑随手捡根树枝,在泥地上勾画起来。寥寥数笔,竟将天地阴阳、卦象流转之理,勾连成生生不息的图案。他言语如华山松涛,裹挟着云气直贯而下:“《易》者,象也,活水也!尔等却拿它当死水,囚于注疏坛罐之中!” 所论玄妙高远,直指本源,与何妥所学判若云泥。几个尾随而来的太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何妥却如遭重锤,张口结舌。
“先生…究竟师承何处?” 一学生颤声问。
杨伯丑啃尽最后一口饼,望了望西岳方向,眼中掠过山影:“太华峰下,金天洞中。” 他拍了拍沾满尘灰的手,像拂去案头微尘,“天地为师,万物为友。懂了便是懂了,哪来许多名目?” 说罢起身,踢踏着破鞋,哼着俚曲,又汇入长安城喧嚣的人潮。
世人笑他癫狂,他笑世人执相。金殿华服,困不住山野清风;高头讲章,缚不住天地真意。杨伯丑的垢衣乱发,恰似一面明镜——照见功名虚妄,亦照见本真即道。卦算得准,非关鬼神,只因他心无挂碍,故能见人所不见。真正的通明,不在高冠博带高低,而在放下体面、拥抱泥尘的自在中。
5、云台不度人
唐贞观年间,华阴云台观有位刘法师,辟谷炼气已整整二十个寒暑。每逢三元节设斋,总有个穿破旧宽袍、面色黧黑的枯瘦汉子,悄坐末席。斋毕,他总如轻烟般消失。二十年风雨无阻,那身破袍与黧黑面色竟无半分更改。刘法师终忍不住上前:“居士何处修行?”那人抬眼,目光如古井无波:“莲花峰东崖,张公弼。”
法师心头巨震。莲花峰东侧乃千仞绝壁,猿猱尚愁攀援,岂能住人?他深揖及地:“求居士引贫道一观仙阙!”
张公弼枯瘦如松根的手摆了摆:“哪来仙阙?不过几块石头,几缕云。你若耐得住冷清,便随我来。”
次日破晓,二人入山。初时尚有樵径,愈行愈险。荆棘撕扯道袍,危崖挤窄天光。攀至一处,唯余寸许石棱悬于万丈深渊之上。法师冷汗透衣,战战兢兢踱步,忽觉脚下一滑!千钧一发之际,公弼枯手闪电般托住他肘弯。那手竟稳如磐石,一股柔和热力透入骨髓,法师顿觉足下生根。
行至一面刀削般的巨壁前,云海翻涌,下临无地。公弼伸出二指,在青黑石壁上叩了三声,清越如磬。
“谁?”石壁内竟传来人声。
“我。”公弼应道。
话音未落,石壁轰然炸开!门内光华流转,赫然别有洞天:碧空如洗,日月同悬,山川草木皆蕴莹光,灵气扑面如春风。公弼一步踏入,回头笑道:“如何?”
法师狂喜,急欲跟进。岂料左脚刚沾门内青苔,一股无形巨力如铜墙迎面撞来!他闷哼一声,踉跄跌出,后背重重砸在冰冷石壁上。
门内公弼叹息,声若松涛过谷:“此中天地,非俗骨可承。君二十年清修,火候尚欠一尘。”石门无声闭合,严丝合缝,复为一面死寂绝壁。
刘法师颓然跌坐。山风卷起公弼破袍残留的松针清气,拂过他灰白鬓角。二十年餐风饮露、枯守青灯的岁月,此刻竟轻飘如脚边一片碎叶。他怔怔望着掌心——方才被石棱划破的血口,正渗出几点殷红,灼痛鲜明。
下山路上,他忽觉腹中雷鸣。云台观粗粝的冷斋饭,从未如此刻般诱人。推开观门,小道士捧上一碗热腾腾的黍粥,米香直钻肺腑。他捧碗的手微微发抖。
多年后,云台观的老松树下,总坐着一个喝粥的老道。他笑看香客为寻仙迹踏破山门,目光温润如观云起。曾有慕名者追问仙缘,他只指指手中粗陶碗:“热粥暖肠胃,松风洗耳目。此身所在处,云台即是莲花峰。”
世人求道,总爱仰望绝壁天门,却不知真正的度化,从不拒人于石门外。张公弼那声“火候尚欠”,原是仙凡同参的慈悲——点破执念处,人间烟火已成最温厚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