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 第270章 秦迪谋全球传媒帝国

第270章 秦迪谋全球传媒帝国(2/2)

目录

不过!

这近两亿的票房中,

港产片只占了七千万左右,也就是35%的市场份额!

其余65%则被外来影片占据。

包括米国、欧洲、东瀛,还有更多是来自弯弯省的电影。

1977年,港岛票房冠军,是一部来自弯弯省的作品——《笕桥英烈传》。

港岛总票房达到1159万港币,上映仅13天就完成了!

这比后来《最佳拍档》的千万票房还要早。

港岛电影榜单的第二名,出自湾湾省,名为《南拳北阀活yan王》,票房累计824万港币。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了整整37天,时间不可谓不长。

第四名同样来自湾湾省,片名叫《铁金刚勇破海底城》,港岛总票房527万港币。

港岛本土电影在这份榜单中,前五名里仅占两个席位。第三名是《俏探女娇娃》,票房770万港币;第五名是《发钱寒》,票房505万港币。

再看1978年,也就是去年,港岛全年总票房只剩下1.5亿港币。在票房前十中,有七部都是外地电影,只有三部是本地制作。

从这些数据来看,港岛电影的处境并不乐观,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未到来。与前一年相比,去年票房整体缩水了四分之一。

这也就难怪邵老六——一位从二十年代就开始涉足电影行业的家族元老,会考虑退出电影制作,只保留影院运营。

如果秦迪不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单看这些数据,恐怕也会动摇决心。

但他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这个时候入场,反而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在此之前,华夏星传媒旗下的电影公司更像是一个兴趣项目。公司规模小得可怜,与集团庞大的业务体系完全无法相比。

现在,秦迪决定开始全面布局港岛电影产业。

虽然目前单部影片的票房不高,难以盈利,但院线的生意还是可以做的。

不管电影是否成功,投资院线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

现在的影院行业实行的是保底费用制度,这种模式明显更偏向院线方,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部电影要在一个院线上映,这一周的保底费用是200万港币。那么,如果这一周票房刚好200万,这200万全归院线所有,发行方和制作方都拿不到一分钱。

如果票房超过200万,超出部分归发行公司所有,制片方还要从中分得一小部分。

但如果票房不到200万呢?

那对不起,制作方不仅没有分成,还得补齐差额,否则连电影胶片都不能拿走。

这种制度使得院线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而制作方则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低声下气地去谈合作。

甚至有些制作公司,在电影拍完后自己都没有信心,宁愿让影片堆在仓库落灰,也不愿意拿出来上映。

因为一旦上映,可能赔得更多——不仅要赔掉制作成本,还要承担院线保底费用。

这种情况也导致一些影院经常冷冷清清,观众稀少。

虽然院线公司基本上不会亏钱,但利润也不会太高。

一些地处偏远的独立影院,可能连成本都收不回来,只因无人问津,也无片方可依。

“咚!咚!咚!……”

秦迪轻眯双眼,中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分明。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