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论证风云·暗处的杀招(1/2)
京城,国家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某附属会议中心。
会议室厚重的隔音门缓缓闭合,将外界的一切喧嚣隔绝。室内,气氛庄重而肃穆。深棕色的环形会议桌旁,坐满了十几位年龄各异、但无一例外神情专注的专家。他们面前摆放着厚厚的资料和笔记本电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一种无形的压力。
陈遇坐在旭遇团队的汇报席上,身边是孙宇和李文博。孙宇今天难得地穿上了一套略显紧绷的深色西装,头发勉强梳顺,但眼底的兴奋与紧张交织,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膝盖上的汇报稿。李文博则是一丝不苟的深灰色西装,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冷静,面前摊开的资料页码工整,仿佛早已演练过无数次。
陈遇自己,则是一件熨帖的浅蓝色条纹衬衫,袖口挽至手腕,露出那块林莉送他的、不算昂贵却走时精准的腕表。他的坐姿放松,但脊背挺直,目光平静地扫过对面的专家评审组。坐在正中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一位是材料学界泰斗、中科院的吴院士,另一位是航天结构力学领域的权威、国防科大的吴院士(与材料学吴院士同姓,现场多以“大吴老”、“小吴老”区分)。两人神色严峻,不怒自威。
主持会议的杨振军大校坐在侧方,他今天没有穿军装,而是一身深色中山装,更显沉稳。他对陈遇微微颔首,示意可以开始。
“各位专家,领导,上午好。”陈遇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平稳地在会议室回荡,“我是旭遇集团陈遇。接下来,由我及我的团队,就‘定海’项目第一阶段材料方案,向各位进行汇报。”
他开场简洁,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示意之下,孙宇深吸一口气,接过了话头,操控电脑将PPT投影到巨大的幕布上。
“各位专家,请先看我们为‘定海’项目基础结构部分设计的‘星煌-III型’改性材料核心参数。”孙宇的声音因为初始的紧张略带沙哑,但很快被技术细节的熟悉感所取代,变得流畅起来,“相较于上一代‘星煌’基础材料及广泛应用于虎煌系列的优化版本,‘星煌-III型’在杨氏模量上提升了18%,抗拉强度提升22%,最关键的是,其在高频震荡环境下的稳定性,根据我们最新的理论模型和有限的极限测试数据推断,预计可提升40%到55%……”
李文博紧随其后,调出了复杂的数据图表和微观结构模拟图:“这是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实际极端工况(部分数据来源于我们近期进行的‘巨物挑战赛’中钓竿极限受力监测)验证的疲劳寿命预测曲线。在模拟的极端温差循环(-180°C至+300°C)及持续交变应力环境下,‘星煌-III型’的预估寿命达到现有虎煌顶级材料的2.8倍,非常接近项目要求的3倍指标……”
汇报在严谨而快速的技术语言中推进。孙宇负责阐述宏观性能突破和潜力,李文博则用详实的数据、严谨的模型和有限的实验验证来支撑每一个论点。陈遇偶尔会在关键处进行补充,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某些技术选择背后的商业化和可靠性考量。
专家们听得极其专注,不时低头记录,或与身旁的人低声交换意见。大吴老(材料学)几次抬手打断了孙宇的讲述,就某个材料的晶界强化机制提出尖锐的疑问;小吴老(结构力学)则对李文博展示的疲劳模型边界条件是否足够保守提出了质疑。
“……李博士,你提到的这个极限测试数据来源,所谓的‘巨物挑战赛’,具体是什么样的工况?数据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能否保证?这不是儿戏。”小吴老扶了扶眼镜,目光如炬。
李文博推了推眼镜,不卑不亢地回答:“吴老,我们完全理解您的顾虑。该测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实验室环境,但其提供的瞬态极端过载数据,恰恰弥补了实验室稳态测试的某些空白。所有数据均来自我们预先埋设在钓竿关键部位的微型传感器,采集精度和同步性经过严格校准。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与我们实验室进行的标准破坏性测试结果,在趋势和关键节点上高度吻合,相互印证,增强了我们模型预测的信心。相关传感器的标定证书、数据采集的原始记录及与实验室数据的对比分析报告,都在附件三的第17至35页,您可以随时查阅。”
孙宇也补充道:“而且,正是在这种无法完全预测的、动态的极限冲击下,材料表现出的超预期韧性和恢复能力,给了我们优化‘星煌-III型’配方,特别是增韧相分布设计的关键灵感。”
大吴老沉吟片刻,翻看着手中的附件,微微点了点头,没再追问,但眼神中的审视并未减少。
汇报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当陈遇进行最后总结,阐述旭遇在质量控制、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以及后续迭代研发上的保障措施时,会议室内的气氛依旧凝重。
“综上所述,‘星煌-III型’改性材料方案,不仅在关键性能指标上接近或达到了‘定海’项目一期要求,其基于真实极限工况验证的潜力边界和可靠性设计,也为我们后续满足项目更高阶段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国家‘定海’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性能卓越、稳定可靠的材料保障。”陈遇的声音沉稳有力,结束了汇报。
室内陷入短暂的寂静。专家们或沉思,或翻阅资料,或低声讨论。
杨振军看向评审组:“各位专家,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向旭遇团队提问。”
问题如同疾风骤雨般袭来,从材料制备工艺的细节控制,到长期在轨环境下的材料老化行为预测,再到供应链安全与原材料溯源……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考验着团队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和全局把控能力。
陈遇、孙宇、李文博三人分工协作,沉着应对。遇到极端专业的问题,孙宇和李文博会从技术角度深入解答;涉及产业化和供应链,陈遇则条理清晰地阐述旭遇的布局和与国有大型化工企业的战略合作。汗水浸湿了孙宇的衬衫后背,李文博的语速也越来越快,但逻辑始终清晰。陈遇的掌心也有些潮湿,但他的表情和声音始终保持着冷静。
“……关于供应链安全问题,”陈遇回答一位负责保密审查的专家的提问,“我们所有关键原材料,特别是构成‘星煌’材料核心的前驱体,均已实现国产化,主要供应商为‘滨化集团’等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并建立了双供应商乃至三供应商备份机制。同时,我们集团内部,由张伟主任负责的网络数据安全中心,已按照国家三级等保要求建设,并与杨大校这边指派的专家团队共同建立了联合防护机制,确保研发和生产数据的安全。”
提问环节又持续了四十多分钟。终于,专家们的问题渐渐稀少。
大吴老和小吴老低声交流了几句,然后由大吴老清了清嗓子,开口道:“旭遇团队的技术方案,我们初步听完了。坦率地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能做到这个程度,提出这样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实践支撑的方案,出乎我们一些人的意料。”
他顿了顿,环视一圈,语气依旧严肃:“但是,‘定海’项目,国之重器,容不得半点侥幸。你们提出的性能指标,尤其是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寿命,还需要更充分、更严格的实验验证。你们提供的那个‘钓鱼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
小吴老接口道:“方案有亮点,特别是在材料韧性与强度的平衡设计上。但产业化放大后的批次稳定性,如何保证?实验室里做出一个样品,和生产线上下线一千个、一万个性能一致的产品,是两回事。还有,成本控制,也必须要在考虑范围内。”
陈遇心中微沉,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刻。他站起身,态度谦逊而坚定:“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肯定和指正。我们完全理解‘定海’项目的重要性与严苛性。旭遇愿意无条件配合后续的任何验证性实验,并提供一切所需样品和数据。关于产业化稳定性,我们拥有完整的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规模化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我们的厂长王小虎同志,以及我的父亲陈平,一位在机械制造行业深耕几十年、退休后仍在为我们把控质量关的老工程师,可以随时接受各位专家对生产环节的任何质询。成本方面,我们已有初步的优化方案,确保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
他的话音刚落,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一名工作人员快步走到杨振军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