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新装备的轰鸣与“宽带”带来的新世界(2/2)
周凯精心挑选的奔腾III电脑被视若珍宝地安置在专门清理出的“信息化角落”。电信局工程师前来进行最终调试时,孙宇和张伟如同左右护法,全程紧密跟随。张伟负责检查物理连接——网线水晶头制作是否规范、ode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电话线路有无杂音。孙宇则负责与工程师进行技术沟通,询问接入方式、Ip分配策略、以及掉线可能的故障排查方法。当“连接成功”的提示弹出,并且下载速度稳定显示在512Kbps时,工作室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克制的欢呼,仿佛怕惊扰了这来之不易的连接。
孙宇第一个坐到了电脑前。他没有像周凯那样急于打开浏览器冲浪,而是极其熟练地配置好了outlook Express邮件客户端,设置了Stp和pop3服务器地址,并立刻发送了一封测试邮件到自己的另一个邮箱,再成功接收。“外部邮件通信通道建立,测试成功。”他冷静地宣布,如同完成一次科学实验。接着,他立刻开始着手将近期积累的厚厚一沓技术资料、实验数据记录本、设备说明书等,利用一台匆忙购入的扫描仪,开始进行艰难的数字化归档工作,为构建电子知识库打下基础。
张伟的行动则更具实用性。他几乎无声地在电脑上安装并配置好了一个Ftp服务器端软件(Serv-U),将最新的控制程序、设备驱动文档、以及常用的工具软件打包上传。“内部文件共享平台已就绪。地址:ftp192.168.0.1。”他在一张便签纸上写下地址,贴在显示器边上。这意味着,任何需要共享的大文件,不再需要软盘吭哧吭哧地拷贝,在局域网内就能高速传输。
周凯终于按捺不住,兴奋地双击了那个蓝色的“e”图标,在地址栏输入了“
李文博则对孙宇提到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数据库雏形产生了极大兴趣。在孙宇的简要指点下,他很快掌握了通过关键词、作者、机构进行摘要检索的基本技巧,虽然无法下载全文,但能快速了解到最新研究方向和技术动态,已经让他如获至宝,笔记本上很快记满了各种文献索引信息。
然而,新世界的阳光总是伴随着阴影。网络连接并不稳定,有时正在下载关键驱动或文献时突然断线,让人抓狂。共享的512Kbps带宽极其脆弱,只要有人开始下载稍大的文件,其他人的网页浏览就会陷入近乎停滞的状态。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周凯在一次搜索“碳纤维树脂改性”资料时,被一个伪装成资料站的弹窗广告迷惑,不小心点击后,电脑很快变得异常缓慢,频繁弹出错误提示。
“系统资源被异常进程大量占用,响应延迟超过阈值。疑似感染恶意代码。”孙宇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语气严峻。
“立即断网。启动到安全模式命令行界面。”张伟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他迅速接手了键盘。只见他双手在键盘上飞舞,黑色的doS窗口弹出,一串串白色的命令符飞速滚动,调用着各种系统工具和专杀命令。孙宇在一旁紧密配合,根据病毒症状快速分析可能的内存驻留点和文件感染区域,提供查杀思路。整个工作室的人都屏息凝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只能听到风扇的嗡嗡声和张伟敲击键盘的嗒嗒声。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手术”,张伟清除了病毒主体并修复了被篡改的系统文件。
“威胁暂解除。但系统完整性已受损,建议重装系统以彻底清除潜在风险。当前首要任务是数据备份与隔离。”孙宇总结道,并立即建议购买cd-R刻录机用于重要数据的光盘备份。毛蛋目睹了全程,心有余悸,立刻批准采购,并当场宣布了严格的网络安全纪律:“谁也不准瞎点那些花花绿绿的窗口!谁再中病毒,扣谁奖金买新硬盘!”
就在这种新旧碰撞、惊喜与惊吓并存、学习曲线陡峭的氛围中,最重头戏——那台庞大的、价值不菲的新型号热压罐,终于在重型卡车的轰鸣声中,抵达了工作室门口。它的到来,将整个升级计划推向了最高潮,也带来了最为严峻的技术与管理挑战。
这个庞然大物的卸货、就位、安装、调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设备厂派来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整整两天,工作室里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工业安装现场。陈遇和陈平负责总体协调和资源保障。孙宇和张伟则成为了技术对接的绝对主力。
孙宇负责“文”的一面:他手持厚厚的英文版技术手册,与对方工程师逐项核对所有技术参数、验收标准、材质证明;他仔细检查压力容器的认证标志、仪表校验证书;他反复确认温控系统的精度曲线、加热棒的布局功率、冷却水的流量要求;他的问题专业、犀利,常常让对方资深工程师也需要翻查资料才能回答,其严谨程度让对方不敢有任何怠慢。
张伟则负责“武”的一面:他重点关注控制系统的“神经网络”。他拿着万用表和接口定义图,逐一测试每一个传感器(热电偶、压力变送器)的信号输出是否正常;他核对pLc的输入输出点定义是否与图纸一致;他最核心的任务,是将新热压罐自带的全新pLc控制系统,与他自己搭建的基于工业pc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进行深度集成。这意味着他要理解新pLc的通信协议(可能是odb、profib等),编写专用的数据接口驱动,确保温度、压力等实时数据能够高速、准确、稳定地从罐体传输到电脑屏幕上进行显示和记录,并能精准地接收和执行从电脑发送的复杂多段压力-温度控制指令。他几乎沉默地穿梭在罐体、控制柜和电脑之间,只有闪烁的示波器屏幕和屏幕上滚动的代码,揭示着他大脑内高速进行的逻辑运算。
电流的嘶鸣、液压泵的启动与卸荷、扳手的敲击、技术术语的中英文交锋、以及时而激烈时而沉思的讨论……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挑战的味道。经过两天近乎不眠不休的协同奋战,新热压罐终于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运行。控制屏幕上,温度和压力曲线相对平稳地沿着预设轨迹行走,各项关键指标基本达到预期。
设备厂带队的老师傅擦了把汗,对陈遇和孙宇他们说:“行了,小伙子们,这大家伙的硬件总算服帖了。但它就像一匹好马,筋骨强了,但性子烈,能不能跑出千里,跑得稳当,还得看你们骑手的驾驭功夫了。里面的门道深着呢,慢慢摸吧!”
老师傅的话一语成谶。真正的挑战,此刻才真正开始。拥有了更精密的设备,并不意味着立刻就能生产出更高性能的产品,反而像得到了一把更锋利也更难驾驭的双刃剑。他们对工艺参数的控制必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任何微小的偏差——无论是原料配比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波动、纤维预处理时微乎其微的湿度差异、还是压力-温度曲线上升下降速率设置的微小不当——都可能被这台极其敏感的“工业巨兽”放大,导致整炉产品性能不达标,甚至出现开裂、变形等致命缺陷,损失惨重。
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就此展开。孙宇和李文博构成了强大的“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组”,埋首于海量实验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试图从每一次成功与失败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内在规律,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工艺窗口。张伟是“控制系统与算法优化的大脑”,他需要根据前方反馈的数据,不断微调控制算法的pId参数,编写更复杂的自适应控制逻辑,让这台钢铁巨兽的“舞步”更加精准、平滑。陈遇是“总指挥与决策者”,需要综合技术可行性、成本、时间等因素,做出最终判断。毛蛋是“后勤大总管与质量守门员”,严格把控着每一批物料的精确投入,并开始建立基于新检测设备的原料入库检验标准。王小虎和赵强是“前线保障营”,努力保证着原料预处理的质量稳定和供给及时。林莉则发挥了女性特有的耐心和细致,成为了“首席数据记录官”,将每一炉的实验条件、设备参数、过程现象(甚至包括异常声音、气味)和最终的性能检测结果,都事无巨细、清晰准确地记录在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极其宝贵的原始数据库,为分析提供了坚实基础。周凯则在处理完网络危机后,开始尝试利用新开通的网络渠道,收集行业资讯、潜在客户信息,甚至摸索着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网页来介绍“旭遇”和“虎煌”。
失败、分析、调整、再失败、再调整……这个循环变得比以前更加频繁,对团队的技术功底、耐心、心志和资金承受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但这一次,团队中没有人气馁,没有人抱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手中握有的武器已今非昔比,他们透过网络看到的视野已更为广阔,更重要的是,他们最强大的技术大脑——孙宇和张伟就在现场。问题可以随时在白板上展开激烈争论,算法可以立刻修改并下载到控制器验证,传感器信号可以当场测量分析,不必再经历漫长的信件往来或代价高昂且低效的长途电话沟通。这种高效的、面对面的、即时的技术互动,极大地加速了试错和学习的进程。
夏夜深沉,闷热依旧,但“旭遇”工作室里常常依然灯火通明,成为这片老旧厂区里最晚熄灭的星光。新热压罐低沉而有力地运行着,发出令人安心的、充满力量的轰鸣。电脑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控制曲线和实时数据流。空气中混合着树脂的化学气味、新金属的淡淡腥气、电脑散发的焦糊味、以及年轻人汗水的气息。孙宇和李文博可能为了一个模型参数的设定争得面红耳赤;张伟沉默地凝视着屏幕上的代码和波形,手指偶尔飞快地敲击;陈遇抱着手臂,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凝神思考;其他人则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忙碌着。
宽带网络,这条新铺就的信息高速公路,连接起了遥远时空的智慧与资源;新机器的轰鸣,奏响着当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激昂乐章;而所有团队成员,尤其是孙宇和张伟的全程现场坐镇,则为“旭遇”注入了最强大脑和最迅速的神经反射弧。在这个汗水与智慧交织、挫折与希望并存的盛夏,“旭遇”工作室正经历着一场痛并快乐着的、由内而外的彻底蜕变与升级。每一步都或许艰难,却每一步都更加踏实,充满了向上生长的、坚韧不拔的、令人振奋的力量。他们不仅仅是在升级设备,更是在锻造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研发能力、能够直面未来任何技术挑战的硬核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