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红楼梦现代文完全版 >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1/2)

目录

话说香菱看到大家正有说有笑,便走上前笑着说道:“你们来瞧瞧我写的这一首诗。要是这首诗还行,那我就继续学作诗;要是还不行,那我就彻底断了作诗的念头。”说完,她把诗递给黛玉和其他人。大家接过诗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编者注:这首诗评价为最高,所以这里完整翻译一下具体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意境:

那皎洁月光中凝聚的精华,纵然想要遮掩,想来也难以做到。它那绰约的影子,自是婀娜多姿、娟秀美好,而那清冷的光辉,又透着丝丝寒意,宛如带着孤寂的魂魄。

那捣衣的砧杵声声,仿佛敲碎了千里如霜的月色,让这清冷之色蔓延得更远;五更时分,雄鸡开始啼唱,半轮残月挂在天边,透着无尽的凄清与寂寥。

此刻,有人身披绿色蓑衣,在江上秋风中聆听着悠扬的笛声,那笛声似也带着秋的愁绪;还有人轻拂红袖,在楼头静谧的夜色里倚着栏杆默默凝思。

这般美好的月色,这般动人的情景,想必连月宫中的嫦娥也会心生好奇,忍不住发问:究竟是何缘故,不能让世间永远团圆,不再有这离别的哀愁?)

大家看后都笑着夸赞道:“这首诗不仅写得好,而且构思新颖巧妙,很有意趣呢。可见老话说得没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诗社里肯定得邀请你加入了。”

香菱听了这话,心里并不相信,她觉得这是大家为了哄她开心才这么说的,于是仍旧一个劲儿地向黛玉、宝钗她们追问。

正说着,只见几个小丫鬟和婆子脚步匆匆地走来,脸上都带着笑意,说道:“来了好多姑娘、奶奶呢,我们都不认识,奶奶、姑娘们快过去认认亲吧。”

李纨笑着问道:“这是从哪儿说起的话?你们到底说清楚些,是谁家的亲戚呀?”

那些婆子、丫鬟都笑着回答:“奶奶的两位妹妹都来了。还有一位姑娘,说是薛大姑娘的妹妹;另外还有一位公子,说是薛大爷的兄弟。我这会儿正要去请姨太太呢,奶奶和姑娘们先上去吧。”说完,便径直走了。

宝钗笑着说道:“难道是我们薛蝌和他妹妹来了不成?”

李纨也笑着说道:“难道是我们婶子又进京来了不成?他们也不可能凑到一块儿来啊,这可真是稀奇事。”

大家都感到十分纳闷,随后便一同来到王夫人的上房,只见屋里黑压压地站了一地的人。

原来邢夫人的兄长和嫂子带着女儿邢岫烟进京来投靠邢夫人,凑巧的是,凤姐的兄长王仁也正要进京,这两家亲戚便结伴同行了。

走到半路停船休息时,恰好遇上了李纨的寡居婶婶,她带着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李纹,小女儿叫李绮,也要上京去。

大家聊起来,发现彼此都是亲戚,于是这三家便一起结伴同行。

后来,薛蟠的堂弟薛蝌,因为当年他父亲在京时,已经将他的亲妹妹薛宝琴许配给了都中梅翰林的儿子,现在正打算进京把妹妹嫁过去,他听说王仁进京了,便也带着妹妹随后赶来。所以今天大家都聚齐了,一起来拜访各自的亲戚。

于是,众人互相见礼问候后,贾母和王夫人都高兴得不得了。

贾母笑着说道:“怪不得昨晚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预示着今天会有这样的喜事。”

大家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查看带来的礼物,贾母还吩咐人准备酒饭招待客人。凤姐儿自然不用多说,忙得不可开交。李纨和薛宝钗也自然地与婶母和姊妹们聊起分别后的情形。

林黛玉见了众人,先是满心欢喜,但随后想到大家都有亲人在旁,唯独自己孤单一人,没有亲眷陪伴,不禁又伤心落泪。贾宝玉深知她的心事,便十分耐心地劝慰了她一番,黛玉这才止住了眼泪。

然后宝玉急匆匆地赶到怡红院,笑着对袭人、麝月、晴雯等人说:“你们怎么还不去看看人去!你们可知道,宝姐姐的亲哥哥竟然是那个模样,而她这位叔伯兄弟,无论是容貌还是举止,都和宝姐姐的亲哥哥大不一样,反倒像是宝姐姐的亲弟弟。更让人惊奇的是,你们平时总说宝姐姐是绝色美人,可你们现在看看她这个妹妹,还有大嫂嫂的那两个妹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她们的美了。老天,老天!你究竟有多少精华灵气,才能孕育出这么多超凡脱俗的人来!看来我以前真是井底之蛙,整天以为现在认识的这几个人就是独一无二的,没想到不用四处寻觅,身边就有这么多美人,一个比一个出众,现在我又增长了不少见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其他的?”说着,他一边自己笑自己,一边又感叹起来。

袭人见他这样,又有点犯痴了,便不想去瞧。而晴雯她们早就去瞧了一遍,回来后嘻嘻笑着对袭人说:“你快去看看吧!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的一个妹妹,还有大奶奶的两个妹妹,她们四个站在一起,就像四根水葱一样。”

话还没说完,就看见探春也笑着走进来找宝玉,她说道:“咱们的诗社以后可要兴旺了。”

宝玉笑着回应:“确实如此。你这一高兴要办诗社,结果就像有鬼神暗中指引一样,来了这么多人。不过有一件事,不知道她们会不会作诗?”

探春说:“我刚才都问过她们了,虽然她们都自谦说不会,但看那情形,应该是都会的。就算真不会也没什么难的,你看香菱就是个例子。”

这时,袭人笑着插话道:“她们都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出色,三姑娘您觉得怎么样?”

探春说:“确实如此。依我看,就连她姐姐和在场的这些人,都比不上她。”

袭人听了,又是惊讶又觉得好笑,说道:“这也太稀奇了,还能从哪里再找到这么好的人去呢?我倒要去瞧瞧。”

探春接着说:“老太太一见到她,喜欢得不得了,已经逼着太太认她做干女儿了。老太太想把她留在身边养着,刚刚已经定下来了。”

宝玉听了,高兴得连忙问道:“这是真的吗?”

探春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谎话?”说完又笑着打趣道:“有了这个好孙女儿,老太太就把你这个孙子给忘了。”

宝玉笑着说道:“这倒是不要紧,本来就该多疼爱女儿一些,这才是正理。明天就是十六号了,咱们该开始起诗社了吧。”

探春回应道:“林妹妹刚病好能下床了,二姐姐却又病了,这情况总是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宝玉说:“二姐姐本来就不怎么作诗,她不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探春接着说:“那不如再等几天吧,等新来的几位姐妹都混熟了,咱们再邀请她们一起,这样不是更好吗?现在大嫂子和宝姐姐心里估计没什么诗兴,而且湘云还没来,黛玉也才刚好,大家都不太适合参与诗社活动。不如等云丫头来了,那几个新来的姐妹也熟悉了,黛玉也完全康复了,大嫂子和宝姐姐心里也清闲了,香菱的诗也进步了,这样再举办一次诗社,岂不是更好?咱们两个现在先去老太太那里听听,除了宝姐姐的妹妹不算,她肯定是要在咱们家住下了。如果那三个姐妹不想在咱们这儿住,咱们就求求老太太,让她们也住在园子里,这样咱们不就多添了几个人,更加有趣了吗?”

宝玉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忙说道:“还是你想得周到。我终究是个糊涂人,只会空欢喜一会儿,却想不到这些方面。”

说完这话,兄妹二人便一同前往贾母处。到了那儿,发现王夫人果然已经认了薛宝琴作干女儿。贾母高兴得不得了,甚至没让宝琴搬到园子里去住,而是让她晚上跟着自己一起睡。薛蝌则自行到薛蟠的书房住下。

贾母又对邢夫人说:“你侄女儿也不必急着回家去了,让她在园子里住上几天,四处逛逛再走。”

邢夫人的兄嫂家中本就经济拮据,这次上京,原本就指望邢夫人能帮他们安排住处、资助路费。如今听贾母这么说,他们自然求之不得,满心欢喜。于是,邢夫人便把邢岫烟交给了凤姐安排。

凤姐心里盘算着,园子里姐妹众多,性情各异,而且也不方便再另外给邢岫烟安排一处住处。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把她送到迎春那里去比较合适。这样,倘若日后邢岫烟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即便邢夫人知道了,也怪不到自己头上。

从此以后,不算邢岫烟回家住的日子,只要她在大观园住满一个月,凤姐就会按照迎春的月例标准,送一份钱物给邢岫烟。

凤姐暗中观察邢岫烟的性情为人,发现她并不像邢夫人以及她的父母那样,而是一个极其温厚、惹人怜爱的女孩。因此,凤姐反而对她家境贫寒、命运坎坷感到同情,比对别的姐妹还要多疼爱她一些,邢夫人知道后就不大理论了。

贾母和王夫人向来十分欣赏李纨的贤惠品格,又见她年纪轻轻就守了节,这份坚贞令人由衷敬服。如今见李纨的寡婶前来做客,便执意不肯让她去外面住。

李婶再三推辞,实在不愿如此麻烦,可贾母态度坚决,怎么也不答应。最终,李婶只好带着女儿李纹和李绮,在李纨居住的稻香村住了下来。

当下,湘云的住处已经安排妥当。谁知这时又传来消息,保龄侯史鼐被调任到外省担任重要官职,不久后就要带着家眷前往赴任。贾母因为实在舍不得湘云离开,便把她留了下来,接到自己家中居住。

原本贾母打算让凤姐儿另外给湘云安排一处地方住,可史湘云坚决不同意,一心只想和宝钗住在一起,贾母见她如此坚持,也就依了她。

这时候,大观园里比先前更加热闹了几分。

以李纨领头,其余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加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人。

大家说起各自的年龄,除了李纨年纪最大外,其余十二个人,年龄都不过在十五到十七岁之间。

有的三个人是同一年出生,有的五个人岁数相同,还有的两个是同月同日生,另外两个是同一时辰出生,年龄上的差别大多只是月份和具体时刻的不同罢了。就连他们自己,也记不清谁大谁小,就连贾母、王夫人以及家里的婆子、丫鬟们,也没办法细细分辨清楚,大家不过就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意地叫着。

现在,香菱正一门心思地想学作诗,可又不敢太频繁地打扰宝钗请教。正巧这时,史湘云来了。史湘云向来是个爱说爱笑的性子,哪里受得了香菱虚心向她请教诗歌之事,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不分白天黑夜地和香菱高谈阔论起诗歌来。

宝钗见状,笑着打趣道:“我可真是被你们吵得受不了啦。一个女孩子家,整天把诗当作正经事儿来讨论,让那些有学问的人听见了,反倒会笑话咱们不守本分呢。本来一个香菱就够让我头疼的了,现在又添上你这个话匣子,满嘴里念叨的都是什么‘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韦应物诗风的淡雅清新)’,还有什么‘温八叉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温庭筠诗风的绮丽秾艳,李商隐诗风的隐晦曲折)’。眼前就有两个现成的诗人你们不请教,偏要提那些已经去世的人做什么!”

湘云一听,赶忙笑着问道:“是哪两个?好姐姐,你快告诉我。”

宝钗笑着打趣道:“一个是痴心学诗的呆香菱,一个是爱说爱笑的疯湘云。”

湘云和香菱听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大家正聊着天,就看见宝琴走了进来。她身上披着一件斗篷,光彩夺目,金翠交相辉映,让人一时看不出是什么材质。

宝钗见状,连忙问道:“你这是从哪儿弄来的这么漂亮的斗篷?”

宝琴笑着回答:“因为下起了小雪珠,老太太特意找了这件斗篷给我。”

香菱好奇地凑上前去仔细瞧了瞧,赞叹道:“怪不得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成的!”

湘云在一旁插话道:“哪里是孔雀毛?这是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看来老太太是真的疼你,这么疼宝玉,都没见他穿过这样的斗篷。”

宝钗听了,感慨道:“真是应了那句俗话,‘各人有各人的缘法’。我也没想到她这会子会来,既然来了,又有老太太这么疼她。”

湘云接着说道:“你除了在老太太跟前,就是在园子里玩,这两处地方,你只管尽情地玩笑吃喝。要是到了太太屋里,太太在的话,你就和太太多说笑一会儿,多坐坐也没关系;要是太太不在屋里,你就别进去了,那屋里人多,心思也坏,都是想害咱们的。”

这话一出,把宝钗、宝琴、香菱、莺儿等人都逗笑了。

宝钗笑着打趣道:“说你没心眼吧,你倒还挺有心;虽然有心眼,可这嘴也太直了。我们这个琴儿啊,就有点像你。你天天嚷嚷着要我当你亲姐姐,那我今天就让你认她当亲妹妹好了。”

湘云又盯着宝琴看了好一会儿,笑着说道:“这件衣裳也就只配她穿,别人要是穿了,实在是不相配。”

正说着,就瞧见琥珀走过来,笑着说道:“老太太发话了,让宝姑娘别对琴姑娘管得太严。琴姑娘年纪还小,就由着她性子来,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她要是想要什么东西,尽管去要,别有顾虑。”

宝钗赶忙站起身来,应承了这事,接着又轻轻推了推宝琴,打趣道:“你这小丫头也不知道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你赶紧去吧,可别觉得我们会委屈了你。我倒不信了,我到底哪点比不上你。”

正说着呢,宝玉和黛玉一同走了进来,宝钗还在那儿开着玩笑。这时,湘云笑着开口说:“宝姐姐,你刚才这话虽然是开玩笑,可还真有人是打心眼里这么想的呢。”

琥珀也跟着笑着打趣:“要说真心为此生气的,没有别人,就是他了。”说着,手指就指向了宝玉。

宝钗和湘云听了,都笑着反驳:“他可不是这样的人。”

琥珀又笑着接话:“不是他,那就是她了。”说着,手指又指向了黛玉。

湘云听到这话,便不再吭声了。宝钗赶紧笑着解释:“更不可能是她了。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得比我还疼呢,哪会生气?你可别信云儿在那儿胡乱瞎说。她那张嘴说出来的话可没什么真凭实据!”

宝玉向来就清楚黛玉有些爱使小性子的脾气,而且他还不了解近日黛玉和宝钗之间发生的事情。他正担心贾母疼爱宝琴,会让黛玉心里不痛快。如今听到湘云那样说,宝钗又这样回应,再仔细观察黛玉的神情语气,发现她不像往日那样,果然和宝钗所说的情形相符,这让宝玉心里十分烦闷,怎么也想不明白。

宝玉心里琢磨着:“她俩平日里可不是这样的关系,现在看这情形,关系居然比其他人还要好上十倍。”过了一会儿,他又看到林黛玉亲昵地喊着宝琴“妹妹”,连名字都不提,就像亲姐妹一样。

那宝琴年纪小,心思单纯又热情,而且天性聪慧,从小就读书识字。她在贾府住了两天,对这里的人大概都有了一些了解。又见贾府的姐妹们都不是那种轻浮浅薄之人,而且和自己的姐姐宝钗关系都很好,所以对她们也不敢怠慢。在这些姐妹当中,她又觉得林黛玉格外出众,于是对黛玉就更加亲近敬重了。宝玉看着这一幕,只是暗暗地感到十分惊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