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赵乾的第一把火:全员“活力激荡”(2/2)
这件事像一盆冷水,浇熄了许多人心中残存的侥幸。赵乾的“鲶鱼效应”开始以最直接、最冷酷的方式显现。
周二晚上,七点整。
各部门的会议室灯火通明,员工们拖着疲惫了一天身躯,强打精神坐在里面,进行着所谓的“灵感风暴”。气氛大多沉闷而敷衍。很多人为了凑够五个“创意”,绞尽脑汁地写着一些不着边际、甚至可笑的想法。
“我觉得……公司可以开发一个会泡咖啡的机器人?”
“能不能把办公室的墙都刷成绿色,保护视力?”
“建议每天下午集体做眼保健操……”
负责记录的组长看着这些“创意”,一脸无奈。而在一些被赵乾或其亲信亲自盯着的部门,气氛则更加紧张。赵乾会冷不丁地出现在会议室,听着员工的发言,偶尔会打断,提出尖锐的质疑,或者要求某个“创意”立刻形成初步方案,弄得人人自危。
“活力激荡”没有激荡出多少真正的灵感,反而激荡出了满满的疲惫、怨气和形式主义。
清晨的“赋能晨会”更是成了大型尴尬现场。睡眼惺忪的员工们勉强站成队列,听着同事用毫无感情的语调念着网上抄来的“励志鸡汤”,或者进行着言不由衷的“自我批判”,最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有气无力地喊着“使命必达!奋斗无悔!”之类的口号。整个过程僵硬、刻板,与“赋能”二字毫不沾边,反而像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耗。
“文化墙”则成了各部门行政和热心员工(被迫)的负担,挖空心思地张贴、布置,只为了不在评比中垫底。
整个公司的节奏,被这突如其来的、高强度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力激荡”彻底打乱。工作效率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因为休息不足、精力被分散而有所下降。员工们脸上疲惫的神色越来越浓,私下里的抱怨也越来越多。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赵乾,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着各部门提交上来的、充斥着敷衍创意的会议记录和热火朝天的文化墙照片,嘴角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在他看来,过程不重要,手段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让所有人知道,从现在起,鼎盛科技的规则,由他来定。他要打破原有的舒适区,哪怕是用力过猛,也要把“奋斗”和“服从”的意识,强行灌输到每一个人的脑子里。
至于那条最不“舒适”、也最不“服从”的鱼——林眠,他会怎么应对这第一把火呢?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