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将构想交给团队实现的试验(2/2)
“这不就是给电脑装了个‘读心术’插件?”
“还能预测操作?这需要机器学习吗?咱们能搞吗?”
“轻量级中间件,兼容性怎么样?会不会本身就成了新的卡顿源?”
“缓存策略怎么设计?怎么判断哪些该缓存,哪些不该?”
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来,带着纯粹技术探索的热情。林眠并没有给出所有答案,他只是抛砖引玉,引导着大家思考。
“机器学习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但初期我们可以先用更简单的规则,比如活跃窗口判断、输入状态监测。”
“兼容性和性能是关键,所以强调轻量级,尽可能少占用系统资源,这本身就是个技术挑战。”
“缓存策略可以设计成可配置的,让用户自己决定缓存哪些文件类型,或者根据使用频率自动调整。”
他更像是一个提出谜题的出题人,而团队成员们,则成了跃跃欲试的解题者。
“有意思!老大,这个‘玩具’我能参与底层调度算法的部分吗?”王琦摩拳擦掌。
“UI和用户配置界面交给我吧!我得设计得让它用起来像个真正的‘智能管家’,而不是又一个复杂的设置面板。”李思雨已经开始在素描本上画草图了。
张伟摸着下巴:“传输协议和压缩这块,我有点想法,回头我写个初步的草案给大家看看。”
看到大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林眠笑了笑,强调道:“再说一遍啊,这只是个‘玩具’,一次技术上的‘头脑体操’。大家利用工作间隙、或者自己有兴趣的时间弄弄就行,别当成正式任务,更不用加班。目标是验证这个想法可不可行,能不能做出个原型来,哪怕最后证明此路不通,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有价值的。”
“明白!”众人异口同声,脸上都带着一种摆脱了KpI束缚的、纯粹的光彩。
没有立项报告,没有排期会议,没有死线压力。一次源于真实痛点、充满技术趣味性的探索试验,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眠办公室的这个角落,成了团队非正式的“玩具项目”讨论区。经常能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在白板上写写画画,争论着某个技术实现的细节。内部频道里,相关的技术文章、开源代码链接、以及初步的测试数据也开始频繁分享。
他们像一群得到了新玩具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力。因为不被强制要求结果,反而更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甚至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林眠偶尔会参与讨论,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或者利用【灵感库】在睡眠中获得的些许提示,看似不经意地点破某个技术难点。但他始终把握着分寸,绝不越俎代庖,将主要的探索和创造空间留给了团队成员。
他看着这群因为一个“玩具”而焕发出不同神采的年轻人,心里清楚,有时候,卸下压力的、纯粹的探索,往往能迸发出比强制任务更强大的能量。
这个“睡出来”的构想,最终能走多远,他并不确定。
但至少,这个过程,已经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体验到了久违的、创造的乐趣。而这本身,或许就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