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部门内部的小型“文化裂变”(2/2)
以前,当遇到技术难题时,第一反应是上网疯狂搜索、试错,或者硬着头皮熬夜死磕。现在,有人开始尝试先停下来,喝杯水,走动一下,甚至学林眠那样闭目养神几分钟,让大脑放松下来,往往反而能灵光一现,找到解决方案。他们发现,有时候,暂时的“停滞”,是为了更有效的“前进”。
以前,面对不合理的需求变更或紧迫的 deadle,大多数人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承受,用加班来消化。现在,开始有人鼓起勇气,尝试用更理性、更有数据支撑的方式去沟通。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这种“发声”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有人甚至偷偷找小李要那个“任务优先级评估矩阵”的模板。
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察觉的。办公区里,键盘声依旧,但某种内在的节奏正在改变。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的焦虑和紧迫感,似乎淡化了一点点。午休时间,戴着U型枕(现在大家理直气壮地称之为“颈椎理疗器”)小憩的人多了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不好意思。
王主管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氛围的变化。他发现自己惯用的“鞭策”手段——比如在下班前临时加塞任务、暗示加班时长与绩效挂钩——效果似乎不如以前了。当他晚上八点以后巡视办公区时,发现留下的人确实少了,而且留下的那些人,脸上也不再是以前那种“被迫奋斗”的苦大仇深,而是真正在专注解决棘手问题的沉着。
他甚至偷听到两个手下在厕所里的对话: “今天那个功能你搞定了?” “嗯,下午静下心来想了半小时,重构了一下,现在清爽多了。” “可以啊!看来我也得学学,不能光埋头猛干了。”
王主管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感觉自己对团队的掌控力在下降,一种新的、以“效率”和“思维”为核心的价值评判体系,正在挑战他赖以生存的“苦劳”体系。他想打压,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难道能批评员工效率太高、太爱动脑子吗?更何况,上面还有财务总监那番话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着。
他也尝试过去找林眠的麻烦,但林眠现在俨然成了部门里的“隐形大佬”,不仅小组任务完成得无可挑剔,甚至偶尔其他组遇到技术难题,私下请教他,他也能三言两语点破关键。这种用实力建立起来的威望,让王主管不敢轻举妄动。
这场静悄悄的“文化裂变”,如同早春的冰面,表面看似坚固,底下却已有涓涓细流在涌动。它尚未形成滔天巨浪,但已经让很多人开始相信:或许,除了往死里卷,还有另一条路可以走。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林眠,依然是那个最平静的存在。他照常工作,照常休息,照常摆弄他的仙人掌。对于部门内部悄然发生的变化,他洞若观火,却从不主动干预或说教。他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涟漪自然扩散,无需再多言。
他只是在一个周五下班前,看到小组一个成员因为一个不算紧急的需求想加班赶工,淡淡地说了一句:“下周一再做也一样,地球离了谁都会转。”
那个成员愣了一下,看着林眠平静的眼神,犹豫了片刻,最终保存代码,关闭电脑,选择了准时下班。
这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就是这场“文化裂变”最真实的注脚。
【ZZZ系统】日志更新: 【观测到部门内部认知模式开始转变。】 【关键转变:从“时长导向”逐渐向“效率导向”和“结果导向”偏移。】 【裂变由基层自发产生,具备较强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宿主行为模式的示范效应持续扩大。】 【环境友好度:持续提升。】
【林眠的睡前日记】 种子发芽,静默生长。 个体思维的觉醒,是文化变革的开端。 效率与性价比,是超越情怀的有力论据。 无需鼓吹,静观其变。 今日见证了细微而坚定的改变。 清空缓存。 晚安。希望越来越多的键盘声,是因为思考后的创造,而非焦虑下的盲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