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八音盒里的世界 > 第108章 能源续航·星图终章

第108章 能源续航·星图终章(2/2)

目录

时间在紧张的测试中悄然流逝,当模拟航行进入第120小时,也就是抵达柯伊伯带预定种植区的那一刻,主控塔台的所有屏幕同时亮起绿色的“测试合格”字样。核聚变推进器的推力输出全程保持稳定,能源转换效率平均维持在97.5%,培育舱的能源消耗控制在预期范围内,菌脉能源补偿系统累计提供了18%的应急电能,导航模块的供电从未中断——“灵脉十四号”的能源续航测试,圆满通过。

乐乐长长舒了一口气,她走到主控塔台的观测窗前,看着发射场上逐渐熄灭的推进器喷口,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从培育舱密封到联调风波,从陨石试炼到能源续航,近一年的筹备时光在眼前闪过,每一次的挑战与突破,都像是为“灵脉十四号”的启航增添一块坚实的基石。“通知所有团队成员,”她对着通讯器说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能源续航测试通过,现在开始筹备启航前的最终星图校准——我们离柯伊伯带,只有最后一步了。”

当天傍晚,月球基地的导航控制室灯火通明。阿木尔带领着导航团队,开始对“灵脉十四号”的最终航行星图进行校准。主控屏幕上,中继星网传回的柯伊伯带最新影像清晰可见:冥王星南极的甲烷喷流活动已减弱至安全水平,之前发现的“冰尘云”正以每秒18公里的速度向远离预定种植区的方向移动,土星轨道的引力参数也已更新至最新值。“我们需要将这些最新数据精准录入导航系统,”阿木尔指着星图上的预定航线,“确保每一个引力加速点、每一次轨道微调的时间误差都控制在10秒内,避免因星图偏差导致航线偏离。”

古丽带着生物团队来到培育舱旁,开始为“海卫一七号”幼苗和菌网进行最后的状态评估。她手持便携式菌脉监测仪,贴近透明舱壁,屏幕上立刻显示出菌网的活性数据:99%,氮转化效率:98%,与幼苗根系的共生稳定度:100%。“幼苗的叶片已具备抵御柯伊伯带低温的能力,菌网的抗辐射性也通过了极端测试,”她对着通讯器汇报,“我们已在培育罐中补充了足够的‘菌脉储备液’,就算在星际航行中出现意外,也能确保菌脉系统正常运转。”

小宇和能源团队则在对核聚变推进器进行最后的维护检查。他们打开推进器的检修舱门,用特制的检测仪器检查核心反应堆的每一个部件,确保冷却管路无泄漏、能源转换模块无故障。“推进器的核心部件状态良好,”小宇对着检测仪器的屏幕说道,“我们已为反应堆加注了足够的聚变燃料,能支撑150天的星际航行,比预期多30天的冗余量。”

林羽坐在导航控制室的观测席上,看着团队成员忙碌的身影,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陈旧的金属盒子。他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枚小小的“灵脉一号”纪念徽章——那是2050年“灵脉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成功后,团队为每一位成员颁发的勋章。“从‘灵脉一号’到‘灵脉十四号’,我们用了四十年的时间,从火星走到了柯伊伯带,”他轻声说道,声音里满是感慨,“这四十年里,我们经历过失败,也收获过成功,但从未放弃过‘让生命绽放宇宙’的初心——现在,是时候让这份初心飞向更远的星辰了。”

乐乐拿着平板电脑,来到培育舱旁,开始撰写第108章的筹备日志。舱内的“海卫一七号”幼苗在冷光的照射下愈发挺拔,淡紫色的菌网如同星辰织就的网络,包裹着每一根根系,荧光传感器的灵脉能量数据依旧稳定在8.4赫兹。她指尖滑动屏幕,写下标题《能源续航·星图终章》:

“2090年立春,‘灵脉十四号’的能源续航测试圆满落幕,120天的模拟星际航行,核聚变推进器稳定输出推力,菌脉能源补偿系统意外成为‘能源备份’,灵脉能量频率攀升至8.4赫兹——这意味着星舰已具备应对漫长星际旅程的能源实力。如今,最终航行星图的校准工作正在推进,中继星网的最新数据为航线保驾护航,培育舱的生命系统状态绝佳,推进器的燃料储备充足,所有的准备都在朝着‘启航’这一最终目标汇聚。

回望近一年的筹备历程,从培育舱密封时的紧张,到联调风波中的坚持;从陨石试炼时的突破,到能源续航时的创新,每一个挑战都让‘灵脉十四号’变得更加强大,也让团队的信念更加坚定。古丽团队的菌脉技术、阿木尔的导航精准度、小宇的能源把控、林羽的经验传承,还有全球各地科研团队的支持——巴西少年团队的微生物模块、挪威实验室的北极冰层数据、地球指挥中心的实时监测,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智慧,共同构筑起人类探索柯伊伯带的希望之路。

距离2090年春分启航,仅剩最后三十天。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完成星舰的全系统最终联调、启航人员的登舰准备、应急方案的最后确认,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但我们知道,星际探索从没有真正的‘万无一失’,未知的风险永远存在,但正是这份未知,才让探索变得更有意义——因为人类的脚步,从不会因未知而停滞;生命的火种,也从不会因遥远而熄灭。

今夜的月球基地,发射场的灯光照亮了‘灵脉十四号’的舰身,培育舱的淡蓝色防护光罩与推进器的冷金属光泽交相辉映,像是在与遥远的柯伊伯带星辰对话。主控塔台的屏幕上,最终星图的校准已进入尾声,每一个参数的确认,每一个节点的锁定,都是在为启航的那一天积蓄力量。我们仿佛能看到,三个月后,‘灵脉十四号’从月球基地出发,带着‘海卫一七号’的幼苗,带着人类的探索梦想,穿越火星的红色尘埃,掠过木星的巨大气旋,借助土星的光环引力,最终抵达柯伊伯带的冰冷星辰下——在那里,淡紫色的菌网将缠绕着幼苗的根系,在零下两百多度的环境中,绽放出生命的第一缕光芒。

有人问,为什么要执着于在柯伊伯带培育生命?或许答案就藏在培育舱内那8.4赫兹的灵脉能量里,藏在推进器喷口那道耀眼的等离子光带里,藏在每一位团队成员眼中的坚定里——因为探索是人类的本能,生命是宇宙的奇迹,而我们,只是在做一件让本能与奇迹相遇的事。我们想证明,生命不仅能在地球的温暖怀抱中生长,也能在柯伊伯带的冰冷星辰下绽放;我们想告诉宇宙,人类不仅能在蓝色星球上繁衍,也能带着生命的火种,在更遥远的星际空间中,开辟新的家园。

日志的最后,我想附上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