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晶脉引路·沙海生境(2/2)
乐乐立刻把这个发现同步到基地的数据库。没过多久,苏瑶的视频电话就打了过来,屏幕上还带着刚果盆地守护区的画面:“你们的发现太重要了!刚果那边的猴面包树,也出现了类似的共生网,只是它们的菌丝是和雨林的藤蔓联动。我们准备在全球的守护区推广这种‘三角布局’——植物残体储能、共生微生物传能、水晶装置调能,再加上火星岩石辅助,形成完整的灵脉循环链。”
傍晚时分,运输车准备返程。古丽最后检查了一遍沙棘苗,发现所有植株的叶片都闪烁着稳定的微光,火星岩石的能量波动也维持在1.6赫兹。“明天我们再来,看看夜间的能量变化。”古丽对孩子们说,“阿木尔,你明天负责记录胡杨树的菌丝生长情况;乐乐,你继续监测沙棘苗的能量同步率。”
返程的路上,夕阳把沙漠染成了金红色。乐乐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沙棘林,突然说:“古丽姐姐,你说火星的银色区域,会不会也能建成这样的共生网呀?”古丽笑着点头:“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植物残体’——比如火星的岩层碎片,再培育出能适应那里的微生物,加上水晶装置调节,肯定能建成。就像沙漠里的绿洲,从一株沙棘苗开始,慢慢变成一片森林。”
回到基地时,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正显示着全球灵脉监测数据。林羽和阿哲站在屏幕前,眉头却微微皱着。“怎么了?”古丽走过去,发现屏幕上亚马逊雨林的灵脉能量值,正以每分钟0.05赫兹的速度下降。“卡洛斯刚才传来消息,雨林的灵脉节点旁,出现了少量菌丝枯萎的情况。”林羽调出雨林的实时画面——猴面包树根部的菌丝,有一小部分变成了褐色,“初步判断是土壤湿度突然下降,影响了微生物活性。”
阿哲立刻调出雨林的气象数据:“未来三天雨林会出现干旱,土壤湿度可能会降到20%以下,这对菌丝生长很不利。”他转向古丽,“你们沙漠的新节点,有没有应对干旱的办法?沙漠的湿度比雨林还低,但沙棘苗的菌丝却长得很好。”
古丽突然想起沙漠里的胡杨木屑:“我们在种植坑底部铺了腐熟的胡杨木屑,它能保持水分,还能缓慢释放养分。雨林的土壤虽然肥沃,但保水性差,或许可以在节点旁埋一层枯枝落叶,像沙漠的木屑一样,既能保水,又能给菌丝提供能量。”她调出沙漠新节点的土壤湿度变化图,“你看,我们铺了木屑后,土壤湿度比周围高8%,而且波动很小。”
林羽立刻联系卡洛斯,把这个建议传了过去。“卡洛斯说他们会立刻收集枯枝落叶,在灵脉节点周围铺10厘米厚的覆盖层。”林羽挂了电话,松了口气,“还好有你们沙漠的经验,不然雨林的菌丝可能会大面积枯萎。”他看向古丽手里的火星岩石样本盒,“对了,新节点的岩石联动数据怎么样?有没有发现新的规律?”
古丽把数据平板递给林羽:“岩石和菌丝的同步率稳定在75%,而且岩石能吸收沙漠白天的热量,晚上再释放出来,维持土壤温度——这对微生物活性很重要。沙漠晚上温度低,有了岩石的保温,菌丝的活性比没有岩石的区域高12%。”她指着数据图,“你看,凌晨三点的时候,周围土壤的温度降到了15c,但岩石旁的土壤温度还保持在20c,菌丝的能量波动也没下降。”
“这是个关键发现!”阿哲的眼睛亮了,“火星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能达到20c,晚上却能降到-60c,如果我们用火星岩石的保温能力,再配合水晶装置调节温度,说不定能在火星的银色区域,创造出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小环境。”他立刻在电脑上模拟火星的环境,“假设我们在银色区域埋一层火星岩石薄片,再覆盖一层有机物质,白天岩石吸收热量,晚上释放,能把局部温度维持在-10c以上,再加上液态水的存在,微生物就能缓慢生长。”
乐乐凑过来看模拟画面:“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把微生物送到火星呀?”林羽摸了摸她的头:“还要等‘灵脉三号’探测器发射,它会携带微生物样本和水晶装置,去火星的银色区域做实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地球的各个守护区完善灵脉循环系统,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确保火星实验成功。”
当天晚上,实验室里的火星岩石样本旁,新节点的土壤微生物已经长出了白色的菌丝。阿哲盯着监测屏,发现菌丝在岩石的保温作用下,夜间的能量波动只下降了0.1赫兹,比没有岩石的对照组稳定很多。“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里模拟火星的昼夜温差,测试微生物的适应能力。”阿哲对林羽说,“如果能在-10c的环境下保持活性,那火星实验的成功率就会提高很多。”
林羽点点头,调出“灵脉三号”的任务清单:“探测器的发射时间定在明年春天,还有半年的准备时间。我们要在这半年里,培育出能适应低温、低湿度、高辐射环境的微生物,还要设计出能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实验舱。”他看向窗外的育苗棚,沙棘苗的微光在夜色里格外明显,“地球的每一个守护区,都是我们的‘实验场’,沙漠的干旱、雨林的潮湿、极地的寒冷,这些环境能帮我们培育出更强大的微生物。”
与此同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新灵脉节点旁,水晶调节装置还在泛着淡绿的光。胡杨树下的沙棘苗,叶片在月光下闪烁着高频微光,根系的菌丝已经和火星岩石完全融合,形成了一条稳定的能量通道。远处的沙丘上,几只沙漠兔从沙棘苗旁跑过,它们的脚印里,沾着细微的菌丝孢子——这些孢子会随着它们的奔跑,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为沙漠的灵脉扩张埋下种子。
第二天清晨,古丽和乐乐再次来到新节点。让她们惊喜的是,沙棘苗的叶片又亮了几分,根系已经长到了25厘米,土壤里的菌丝网络扩展到了周围5米的范围。更重要的是,火星岩石的能量波动升到了1.7赫兹,和地球灵脉的同步率达到了78%。“菌丝已经钻进了岩石的缝隙!”乐乐指着监测仪的显微画面,“你看,菌丝的顶端在岩石里形成了孢子,就像在地球土壤里一样,在寻找更多的储能空间。”
古丽立刻把这个发现同步到全球灵脉数据库。没过多久,来自挪威的艾拉就发来消息:“我们在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节点,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冰川下的岩石缝隙里,菌丝正在生长,而且能吸收冰川的低温能量,调节周围的灵脉波动。”她还附上了一张照片——冰川下的岩石缝隙里,淡蓝的菌丝泛着微光,与冰川的蓝光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