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八音盒里的世界 > 第50章 多瑙脉涌·雪山灵醒

第50章 多瑙脉涌·雪山灵醒(2/2)

目录

经过两天的飞行和一天的车程,他们终于抵达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座藏族村落。当地灵脉保护组织的负责人丹增早已在村口等候,他穿着传统的藏袍,手里拿着一束干枯的雪莲:“这是去年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采到的,现在要爬到5500米才能偶尔看到一两株。冰川融化让高山的‘灵脉冻土’解冻,灵脉能量留不住,连雪莲都得往更高的地方躲。”

林羽接过干枯的雪莲,花瓣虽然失去了水分,却还残留着一丝微弱的绿光。“高山灵脉藏在冻土和冰川里,冻土解冻、冰川融化,相当于灵脉的‘容器’破了,能量自然会流失,”他说,“我们需要先加固灵脉冻土,再种植耐寒的灵脉植物,帮助锁住能量。”

第二天一早,众人跟着丹增,骑着牦牛向海拔4800米的“卓玛冰川”出发。沿途的山坡上,原本该覆盖着厚厚的草甸,此刻却有不少裸露的土坡,几处小型冰川的边缘已经退缩,留下了大片灰褐色的冰碛物。乐乐虽然有些高原反应,却依旧坚持着走在队伍中间,手里紧紧攥着氧气瓶,时不时停下来观察路边的植物。

“这里以前有很多‘灵脉嵩草’,现在只剩下零星几丛了,”丹增指着路边的植被,“嵩草的根能抓住冻土,还能储存灵脉能量,它们少了,冻土就更容易解冻。”

抵达卓玛冰川后,苏瑶立刻开始调配“冻土加固剂”——这种加固剂是用冰川灵脉冰晶粉末和有机黏土混合制成的,能在低温下凝固,形成一层“保护壳”,防止冻土进一步解冻。“我们需要在冰川边缘和冻土裸露区喷洒加固剂,”苏瑶说,“再在上面种植灵脉嵩草和雪莲幼苗,形成‘加固+植被’的双重保护。”

林羽和阿哲负责喷洒加固剂。他们背着特制的喷洒设备,在冰川边缘缓慢行走,确保每一块裸露的冻土都能被加固剂覆盖。高原的风很大,吹得人站不稳,阿哲的护目镜上结了一层薄霜,却依旧仔细地调整着喷洒角度:“加固剂必须喷均匀,不然有缝隙,冻土还是会解冻。”

乐乐则跟着丹增的女儿卓玛,在喷洒完加固剂的区域种植雪莲幼苗。卓玛教乐乐如何辨别雪莲的生长环境:“雪莲喜欢背风、向阳的山坡,根要埋得深,才能吸收冻土下的灵脉能量。”

乐乐学得很认真,每种下一株雪莲,都会用小石子在周围围一个小圈,防止风吹倒幼苗。“等它们长大,这里就会开满雪莲,像雪山的星星一样,”乐乐笑着说,卓玛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十天后,卓玛冰川边缘的冻土加固和植被种植工作全部完成。便携式水晶球碎片显示,该区域的灵气纯度从38%升到了49%,冻土的解冻速度减缓了60%。更让人惊喜的是,丹增在冰川下游的溪流里,发现了几只“灵脉石蛙”——这种青蛙对灵脉能量很敏感,只有在能量充足的区域才会出现。

“灵脉石蛙回来了!”丹增激动地大喊,村里的藏族同胞们也纷纷围过来看,还唱起了传统的祝酒歌,歌声在雪山间回荡,充满了喜悦。卓玛拉着乐乐的手,指着远处的冰川:“等明年夏天,我们再来这里看雪莲,它们一定会开得很漂亮。”

在离开喜马拉雅山脉前,众人和藏族同胞一起,在卓玛冰川旁立了一块用青稞秸秆和黏土制成的“灵醒碑”,上面刻着“雪山灵醒,生灵共栖”八个大字,旁边用藏文和中文写着对雪山灵脉的祝福。乐乐还把自己画的雪莲图贴在碑上,希望能守护着这片雪山。

飞机缓缓升空,林羽看着窗外逐渐变小的喜马拉雅山脉,心里满是感慨。从多瑙河的“灵脉导流通道”到喜马拉雅山的“冻土加固”,每一条灵脉都有它独特的“病症”,每一次修复都需要因地制宜的“药方”。但只要人们愿意倾听自然的声音,愿意为灵脉付出努力,就没有唤醒不了的灵脉。

“接下来我们要去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深处,”苏瑶看着平板电脑上的资料,“那里的‘暗河灵脉’因为非法采矿和木材运输,出现了‘能量沉底’的情况,很多深海灵脉生物被迫迁移,我们需要去找到暗河的灵脉核心,帮助它重新焕发生机。”

乐乐靠在窗边,手里拿着卓玛送的小雪莲标本,笑着说:“不管是河流、雪山,还是暗河,我都会和大家一起努力,保护每一条灵脉。因为我知道,每一条灵脉都是地球的心跳,我们要让地球的心跳永远有力。”

阿哲坐在旁边,看着乐乐坚定的样子,笑着说:“我们会一直在一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会放弃。守护灵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把这份责任传下去,让更多人加入进来。”

飞机朝着南美洲的方向飞去,舷窗外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雪山和河流上,像灵脉的光芒在跳跃。林羽知道,灵脉守护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未知的灵脉等着他们去发现,还有很多受损的灵脉等着他们去修复。但他相信,只要有像苏瑶、乐乐、阿哲这样的伙伴,有全世界热爱自然、热爱地球的人,就一定能让每一条灵脉都重新焕发生机,让地球永远充满绿色与希望。这,是他们不变的使命,也是刻在每一个灵脉守护者心中的永恒信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