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 第75章 渭水劫粮1

第75章 渭水劫粮1(2/2)

目录

“你这是把士兵的性命、百姓的安危当赌注!” 孙传庭也动了气,他身后的吴奎与两名西安守将立刻上前一步,隐隐与马万年、岳承嗣形成对峙 —— 岳承嗣与马万年带来的是 “野战精锐”,常年在城外厮杀,讲究 “以战止战”,认为只有打疼了敌人,才能换来安宁;孙传庭与吴奎是 “守城老将”,看着西安百姓从安居乐业到流离失所,看着城池从坚固到残破,更懂 “民心为盾” 的道理,知道一旦城破,百姓将再无生路。两拨人本就因作战思路不同有间隙,此刻更是剑拔弩张,马万年甚至伸手按在了佩刀的刀柄上,甲胄上的铁片因动作而发出 “咔嗒” 的轻响,像是在蓄力,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都住手!” 朱由检猛地敲了敲桌案,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案上的烛火被震得晃了晃,光晕在墙壁上跳动,像极了此刻众人紧绷的心情。

宗祠里瞬间静了下来,只余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还有众人略显粗重的呼吸。朱由检站起身,走到城防图前,目光扫过渭水对岸密密麻麻的营寨 —— 李自成的 “闯” 字旗与后金的狼头旗在风里飘着,格外刺眼,再落在堂下将领们紧绷的脸上,缓缓开口:“岳将军、马将军想打,是怕士气泄了,怕流民不信我们的实力,怕敌人觉得我们好欺负;孙侍郎、吴将军想抚,是怕家底空了,怕士兵伤亡过大,怕百姓再遭战火。你们都没错,出发点都是为了守住西安,为了大明。”

他顿了顿,手指点在城防图上的 “渭水渡口”—— 那是流民营与闯军主营之间的必经之路,也是流民每日取水、闯军运送粮草的唯一通道,位置关键,却因靠近流民营,防守相对薄弱。“但只打不抚,是硬拼,拼到最后,兵尽粮绝,百姓也跟着遭罪,还是守不住西安;只抚不打,是空想,李自成与阿济格狼子野心,不会给我们时间慢慢招抚,他们只会等我们粮尽,再一举攻城。所以朕的意思是,既打,也抚。打,要打在点子上,不费兵力,却能扬威;抚,要抚到流民心里,不用空话,却能安民心。”

岳承嗣与孙传庭同时抬头,眼中满是疑惑,连马万年与吴奎也都屏息凝神,等着朱由检的下文。

“岳将军,你不用带五千精锐。” 朱由检转向岳承嗣,语气放缓,“带三千骑兵就够了,再从新招的民壮里挑两千人 —— 就找那些从流民营逃出来的西安原住民,还有被裹挟的青海牧民。他们熟悉渭水的地形,知道哪里有浅滩,哪里有芦苇荡,也懂流民的心思,知道他们怕什么、盼什么。你领他们去渭水渡口,不用踏营,不用跟闯军精锐死拼,只打闯军的‘粮道小队’。”

他俯身,指尖在 “流民营” 的位置画了个圈,耐心解释:“闯军给流民发粮,全靠渡口的小队运送,每日辰时、申时各一趟,人数不过三百,且多是老弱残兵,精锐都在主营守着。你把小队打了,抢了粮,再让民壮里的流民喊阵 —— 就喊‘明军抢了闯军的粮,愿意归降的,来渡口领粮,皇帝陛下给你们分田,让你们回家,不用再跟着闯军送死’。这一战,要让流民知道两件事:一是明军能打,能护住他们,不用再怕闯军;二是明军有粮,能让他们活下去,不用再啃树皮、挖观音土。也要让李自成知道,我们能断他的粮,也能挖他的根基,他想靠裹挟流民撑场面,我们就把他的‘场面’拆了。”

接着,他又转向孙传庭:“孙侍郎,你派得力人手,带五百石粮,趁夜从内城的密道出去 —— 那密道是前朝留下的,直通流民营附近的‘十里坡’。那里藏着不少没被裹挟的西安百姓,还有从流民营逃出来的流民,他们躲在山洞里,靠采野果、喝泉水度日,快撑不下去了。你给他们分粮,再让他们悄悄回流民营,跟相熟的流民说‘皇帝亲到西安了,在城头上看着百姓呢,昨天还让人给城里的孤儿送了粥,归降了就能有饭吃,还能分田,不用再跟着闯军东躲西藏’。记住,要让他们多说‘实在话’,别说空话套话,流民最信的,就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至于分化敌营的目标 ——” 朱由检拿起一支狼毫笔,在流民营与闯军主营之间画了一道清晰的线,墨汁在纸上晕开,像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第一步,让流民动心思,知道归降有活路,不是死路;第二步,让闯军精锐生疑心,怕流民倒戈,不敢再信任他们,甚至会派兵监视流民,这样一来,流民与闯军的矛盾就更深了;第三步,等他们内部乱了,我们再趁势收抚流民,补充兵力 —— 那些年轻力壮的流民,稍加训练就能成军,到时候再跟李自成、阿济格决战,我们就有了民心,有了兵力,胜算自然就大了。这一战,不是要歼敌多少,是要‘试锋芒,播消息’,为后续的大战铺路。”

堂下的将领们都愣住了,方才的争执与戾气,像是被这席话吹散了。岳承嗣松开按在佩刀上的手,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此计,既扬我军威,又安流民之心,一箭双雕!臣遵旨!臣这就去点兵,挑选熟悉地形的民壮,明日辰时,必拿下渡口的粮道小队,让流民听到我们的声音!”

孙传庭也躬身行礼:“臣即刻安排人手,准备粮草和车辆,今夜便动身去十里坡。臣定会亲自去见那些流民,跟他们说清楚陛下的心意,不让陛下失望!”

马万年摸了摸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地拱手:“陛下,是臣之前太急躁了,没考虑到百姓的安危。您放心,臣会守好内城,不让闯军有可乘之机!”

吴奎也跟着行礼:“臣遵旨!臣会加强城防巡查,确保密道的安全,让孙侍郎能顺利出城!”

朱由检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一丝浅笑。他走到窗边,推开那扇破了个洞的木窗,风从洞里灌进来,带着西安城特有的、混合着焦土与草木气息的味道。远处的街巷里,偶尔能看到几点微弱的灯火,那是百姓在废墟里点亮的油灯,昏黄却执着,像极了这座城池的希望。他拿起案上的 “定北剑”,轻轻出鞘,剑光映着烛火,在空气中划过一道冷冽的弧光,照亮了他眼底的坚定。

“这一战,不仅要打胜,更要让西安的百姓知道,大明没有忘了他们,朕也没有忘了他们。”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一颗定心丸,落在每个人的心里,“残城也好,缺粮也罢,只要民心还在,士兵的斗志还在,西安就守得住,陕境就收得回!”

烛火猛地跳了一下,照亮了堂下将领们坚毅的脸庞。岳承嗣转身去点兵,甲胄碰撞的声响里满是激昂;孙传庭低头整理粮册,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格外有力;马万年与吴奎则凑到城防图前,低声商议着守城的细节。宗祠里的空气不再凝滞,而是充满了破局的希望 —— 就像渭水渡口的那道微光,虽弱,却足以刺破夜色,照亮西安之战的前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