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死亡定义权辩论(1/2)
没有控诉,没有争吵,没有恐慌,只有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平静。
这份寂静里,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过往的释然,对未来的期许。
阿迪缇抬手,准备关闭证言系统。
就在此时,一个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
最后一位证人出现了。
那是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小男孩,穿着幼儿园的校服,脸上还带着浅浅的酒窝。
他是为了保护母亲而被契约组织杀害的孩子。
“姐姐,我能说一句话吗?”
小男孩仰起头,看向阿迪缇,也看向屏幕前的所有人。
阿迪缇点了点头,眼中泛起一丝泪光。
小男孩微微一笑,声音清澈而响亮,通过蓝蝶网络,传到了全球每一个屏幕前:
“告诉活着的人,死亡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辈子都不敢真正活着。”
这句话像一粒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在东京的写字楼里,加班的年轻人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望向窗外的天空;
在里约的贫民窟,玩耍的孩子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
在开罗的古老街道上,行人们停下脚步,相互对视,眼中带着释然。
全球各地,无数人放下了手中的事情,看向天空。
蓝蝶网络的数据流化作漫天飞舞的蓝色蝴蝶,温柔地笼罩着这个星球。
阿迪缇关闭了证言系统,证人的影像渐渐消散,但他们的话语,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期盼,却永远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审判还未结束,但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死者证言的余音仍在法庭回荡,哈桑已缓步走向中央。
这位华裔心理学家手中没有文件,只有从诊所带出来的那面镜子。
如今映照的不再是死者,而是六十亿生者期待的脸。
“我们争论的一直是表象。”
他开口时,声音通过蓝蝶网络直接传入每个人心中。
“现在该重新定义本质了。”
旧范式的崩塌
炼金术士首先发难:
“死亡是物质的转化!”他举起贤者之石。
葬祭司反驳:“是灵魂的过渡!”
未来AI冷静分析:“只是信息载体的切换。”
二战幸存者叹息:“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教宗在禁锢中嘶吼:“看!连他们都无法统一!”
哈桑将镜子举高:“因为你们都在描述不同的侧面。”
镜面突然碎裂,每一片都映出不同的死亡认知。
新模型的诞生
碎片在空气中重组为一棵光的树苗。哈桑轻声说出那个公式:
“个体消亡x集体记忆=永恒存在”
·数理验证:
当“消亡”趋近于零(如被遗忘),永恒值依然存在;
当“记忆”趋近于零(如无人知晓),存在价值归零。
·文学佐证: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因传唱而不朽,无名的士兵因家族纪念而延续。
·科学支撑:
量子纠缠证明观察影响被观察者,记忆正是最深刻的观察。
蓝蝶群扑向光树,用翅膀为它添加枝叶。
每片叶子都是一个文明对死亡的理解。
可触摸的全息树
树苗迅速生长,变成参天巨树:
·根系:深入各卷关键场景的土壤
·树干:由林怀恩的怀表齿轮构成
·枝叶:每片叶子都是某位逝者的生命印记
·果实:凝结着未实现的可能性的光芒
文明级实验
阿迪缇启动全球验证系统:
1.东京:一位老人抚摸叶片,看到自己去世多年的妻子在孙女的记忆中微笑
2.开罗:孩子们触碰树枝,法老的名字随尼罗河水流向远方
3.亚马逊:部落长老摘取果实,祖先的智慧在雨林中重新呼吸
教宗突然安静下来,他伸手触碰最低的枝条——那里结着他早夭妹妹的记忆果实。
辩证交锋
· AI质疑:“如何量化‘记忆’的价值?”
·哈桑回应:展示画家的案例——她未被博物馆收藏的画作,却在某个孩子的梦里永存
·炼金术士追问:“消亡的痛苦如何消解?”
·二战幸存者代为回答:“当我讲述,痛苦就变成他人的疫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