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24章 冬病夏治,未雨绸缪

第24章 冬病夏治,未雨绸缪(2/2)

目录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是部落里年纪最大的长者,往年冬天咳喘得最严重,常常整夜不能安睡。他看到轩辕,笑着拱手道:“轩辕先生,这伏贴可是我们北地的宝贝啊。我年轻时,冬天咳得能把肺咳出来,后来就是靠这个,才能活到现在,冬天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老丈,您敷这个伏贴多少年了?”轩辕连忙起身回礼,问道。

“有十五年喽!”老者感叹道,“刚开始也不信,觉得这法子怪得很,是部落里的老医者硬拉着我试的。敷完第一个夏天,那年冬天咳喘就轻了一半,我就信了。这一敷就是十五年,现在啊,我这把老骨头,冬天也能跟着年轻人出去晒晒太阳了。”他拍了拍自己的胸口,声音虽不洪亮,却很有力。

轩辕看着老者精神矍铄的样子,又看了看那些正在敷贴的后生,心中对“冬病夏治”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他想起自己在南方见到的,人们在雨季来临前,会用艾草熏屋子以防潮湿生病;在东方,渔民会在出海前吃些温热的食物以抗海风。这些其实都是顺应时节、预防疾病的智慧啊。

“老人家,这伏贴的方子,能给我看看吗?”轩辕诚恳地问道,“我想把这个法子记下来,或许对其他地方的人也有用。”

老者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答应了:“当然可以!好东西就该让更多人知道。走,我带你去看我们的药窖,里面藏着各种配伏贴的草药,我给你讲讲每种药的用法。”

跟着老者走进阴暗潮湿的药窖,一股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窖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陶罐,里面装着晒干的草药。老者指着一个陶罐说:“这是晒干的驱寒根,要在霜降前挖出来,晒足七七四十九天,药性才够强。”又指着另一个陶罐,“这是陈年艾叶,放得越久,温燥之力越柔和,不会伤了皮肤。”

轩辕一边听老者讲解,一边让仓颉仔细记录每种草药的采集时间、炮制方法和配比。他时不时提出疑问,比如“如果皮肤敏感,敷贴时间是不是要缩短?”“孩童和老人的药量是否要减少?”老者都一一耐心解答,还补充了许多自己多年的经验。

走出药窖时,太阳已经西斜,给天边染上了一片橘红。棚屋前的医者们已经收拾好了东西,那些敷完伏贴的后生正活动着筋骨,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轩辕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他走到老者面前,深深一揖:“老人家,多谢您教我这么宝贵的法子。我明白了,治病不光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不光要顺应人体的阴阳,更要借助天地的阴阳。”

老者捋着胡须,满意地点点头:“轩辕先生一点就透,真是医者的料。这法子虽好,也不是万能的,还得配合着冬天保暖、少喝冷水才行。就像种庄稼,不光要施肥,还得防着风霜雨雪。”

“您说得太对了。”轩辕赞同道,“任何医法,都得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效。”

回到自己的帐篷,轩辕立刻拿出兽皮卷,将今天学到的“冬病夏治”之法重新整理。他在卷首写道:“天地阳气盛于夏,人体阳气浮于表,此时用温热之药敷于要穴,借天之力,驱体内寒邪,可防冬病,此谓冬病夏治。”写完,他又想起老者的话,补充道:“此法需配合时节、体质,不可盲目施用,需知过犹不及。”

仓颉在一旁看着,忍不住问道:“先生,咱们南方夏天湿热,也能用这伏贴吗?会不会太燥了?”

轩辕抬头看了看他,笑道:“问得好。北地多寒邪,故用温燥之药;南方多湿热,若用此法,怕是要调整药方,减少温燥之品,或许可以加些清热利湿的草药。医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啊。”

仓颉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弟子明白了,就像先生常说的,学医不能死记硬背,要懂得变通。”

轩辕欣慰地笑了,他将兽皮卷小心地收好,目光望向帐篷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远处,北地部落的篝火已经燃起,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人们的笑脸,隐约还能听到欢快的歌声。他知道,今天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预防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种顺应自然、未雨绸缪的智慧。这种智慧,和岐伯所授的医理一脉相承,却又带着北地独特的印记。

他想起那位敷了十五年伏贴的老者,想起那些后生舒坦的笑容,心中充满了力量。医道之路漫漫,每到一个地方,每遇到一种新的医法,都像是在为这条道路添砖加瓦。而他,愿意做那个不断前行、不断收集砖石的人,只为让更多人能远离病痛,安享天年。

夜渐渐深了,帐篷外的歌声还在继续。轩辕吹熄了油灯,躺在铺着干草的地铺上,却没有立刻睡着。他脑海里反复回想着“冬病夏治”的道理,想着如何将这种方法与自己所学的草药、经络知识结合起来。或许,除了敷贴,还可以配合艾灸、导引?或许,除了咳喘,其他的寒性病也能用类似的方法预防?无数个念头在他心中翻腾,像夏夜的星星,闪烁不定。

他知道,答案需要在实践中寻找。但他此刻的心中,已经充满了期待。

想知道轩辕后面会发现什么?且看下一章自有分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