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人的智慧 > 第97章 学习针灸,初试牛身

第97章 学习针灸,初试牛身(2/2)

目录

岐伯拔出针,对轩辕说:“再试一次。记住,心不静,手就不稳;手不稳,针就不准。你不是在刺牛,是在引气。”

轩辕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他想起自己在山洞里临摹石刻时的专注,想起辨认草药时的细心,想起追风受伤时他为其包扎的轻柔。渐渐地,耳边黄牛的喘息声、林间的鸟鸣声都仿佛远去了,他的世界里只剩下指尖的触感和那枚冰凉的石针。

再次睁眼时,他的目光清澈而坚定。他重新找准位置,手指轻轻按压,感受着皮肤下那一丝微弱的搏动——仿佛石刻图上的线条在此处有了生命。这一次,他没有犹豫,手腕微沉,石针如流星坠地,稳稳地刺入了预定的深度。

没有剧烈的挣扎,只有老黄牛一声轻微的哼唧,随后,它晃了晃脑袋,竟慢慢安静下来,开始低头啃食脚边的青草,之前那种焦躁不安的神态消失了大半。

“成了!”轩辕心中一喜,猛地抬头看向岐伯,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岐伯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不错,这一针虽生涩,却准了。记住这种感觉——不是用眼睛看,是用心去‘找’。穴位如人,你尊重它,它便回应你。”

接下来的半个月,轩辕每天都来给老黄牛扎针。起初,他还是会偶尔刺偏,有时扎得深了,黄牛会痛得跳起来;有时角度不对,针扎进去毫无反应。但他从不气馁,每次刺偏后,都会仔细回想哪里出了问题,再对照石刻图反复琢磨。

他发现,牛的百会穴虽然位置与人体相似,但因为头骨厚度不同,进针的角度需要稍作调整;而且黄牛情绪紧张时,穴位周围的肌肉会收紧,这时便要先轻抚它的脖颈,等它放松了再下针。这些细微的差别,都是书本和石刻图上没有的,只能靠一次次实践去摸索。

有一次,他扎完针后,老黄牛突然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肩膀,像是在表达感谢。那一刻,轩辕忽然明白了岐伯说的“医道在仁心”——无论是人还是牲畜,病痛都是一样的,医者的善意,它们都能感受到。

半个月后,老黄牛的头摇症状彻底消失了,变得温顺而健壮。农户来接它时,看到黄牛精神抖擞的样子,激动得给轩辕和岐伯磕了好几个头,说要送他们一捆刚收的粟米。

轩辕婉拒了农户的好意,心里却比得了什么都开心。他站在药庐前,望着终南山连绵的山峦,手里摩挲着那几枚石针。他知道,自己在针灸之路上才刚刚起步,前方还有无数穴位、无数经络等着他去探索。

但他不再害怕了。因为他明白,医术不是凭空而来的魔法,而是在一次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是在对生命的敬畏中生出的智慧。

这时,追风叼着一株草药跑了过来,放在轩辕脚边。轩辕低头一看,竟是一株“安神草”,正是上次他给伏羲部落首领之子用的那种。他笑了笑,弯腰捡起草药,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若是有一天,部落里再有人患病,他是否也能像岐伯那样,用这小小的石针,驱散病痛的阴霾?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压了下去。现在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他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他转身看向药庐,岐伯正在里面整理竹简,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边。轩辕握紧了手中的石针,大步走了进去。他知道,下一个挑战,已经不远了。

想知道轩辕何时能在人身上施针?他将遇到什么棘手的病例?且看下一章情节内容更精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