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232章 地下龙脉,无声的“呼吸”

第232章 地下龙脉,无声的“呼吸”(1/2)

目录

第232章:地下龙脉,无声的“呼吸”

入夜无风。许都半成的城廓像一条伏在土地上的兽,背脊未曾披鳞,腹腔却先起伏。营火收了,工棚的灯逐盏熄去,最后只留下一枚红心,跳在新立的“丹鼎”旁。那红心随着地底某种缓慢的节律明明灭灭,像是在与看不见的东西呼吸对拍。

郭嘉将披风拢紧,站在丹鼎北侧的石台上注视良久。他听见一种非常细微的“嘶嘶声”,并非风,是土在换气。那声音只在他耳边,又像在他骨里。他舌尖有一瞬发麻——曾经折磨他多年的“龙煞余毒”,在这细微的节律里微微退缩,像被某种更强的律法按住。

“它醒过来了。”他低声。

黄月英从阴影里走出,肩上扛着一件古怪的器具。细木成盘,盘面绷了一层薄如蝉翼的兽皮,皮上撒着极细的白砂。盘底穿插铜丝与竹簧,四角各悬一枚水囊。她把器具放下,指尖一弹,薄皮轻颤,白砂流成漩。砂的线条一瞬连成网,网的中点安静得像一只没有睁开的眼。

“地听。”她把那只器具推至丹鼎边缘,“水囊定标高,竹簧听频率,白砂画脉流。城的第一口‘呼吸’,得先把谱记下来。”

郭嘉笑了笑:“你这‘谱’,改日要写进工律。”

黄月英未答,朝后挥手。几名司量的少年抬来木箱,箱盖内侧钉着细密的刻度表和十几支短小的铜钉。她从箱中取出三根铜钉,分别插在丹鼎周围的石缝里,钉头刻着“子”“午”“酉”。她又取出一柄短柄锥,锥尖包着蜡。她将蜡锥按在地面,蜡软化,沁入土层。“从此处下。‘子’为北眼,‘午’为南眼,‘酉’为西眼。今夜先开北。”

“开眼之前,先立律。”她转身,让司书举牌。木牌上写着十二字:“十不掘,二不冲,先定‘气’后定‘器’。”十不掘:地不平不掘,水未退不掘,风未测不掘,木未撑不掘,绳未检不掘,信号不明不掘,人心不齐不掘,陌人不退不掘,夜色不明不掘,病者在阵不掘。二不冲:旧井不冲,新脉不冲。

“听令而后动,动必有度。”她收起木牌,“今晚只做‘听’与‘引’,不做‘夺’。”

丹鼎旁的影子里,一名黑衣护卫应声上前,抱拳而立。他是白日里挡住两名陌生人的那位,目光冷而清,腰侧悬着短刃与绳索。他身后又现三人,皆穿工服,背着细长的木筒和短铲。

郭嘉看向黄月英:“需要几人下?”

“下四,上七。四人为‘听’,七人为‘守’。你在上,给我‘律’。”她把一枚刻着“律”字的小木筹递给他,“有人乱了节拍,你喊停,哪怕是我。”

她将“地听盘”安在丹鼎北侧,令司量少年向盘上的白砂轻吹,砂纹松动。她抬了一下下颌,黑衣护卫已将地面第一处“北眼”掘开,一个只容一人侧身的圆口呈出,口沿木桩支撑,绳索垂下。护卫先下,随后两名工正携“蜡锥”“平水管”顺绳而降。最后一人抱着木制的“地脉针”——形如竖琴的板,板上镶着十二根细竹,竹下又压着十二枚小铜片。

绳索轻晃,井里传来短短的口令。黄月英侧耳,“地面静。”她抬手,地听盘上水囊就有少年轻轻抬高半寸,四角的水面齐齐回到水平。片刻之后,白砂纹理慢慢汇成一条细长的“鱼脊”。“来了。”她轻声,“北气从二尺四入,三尺八分散。”

郭嘉敛目。那条“鱼脊”在他眼里不只是纹,他能在心里感觉到一股凉意的下潜与回涌。月英抬起左手,右手执竹簧,像指挥一般轻轻一点,井下传来“知——”的应答。又一瞬地听盘上的白砂突然一颤,打散,又迅速归线,只是尾端多了一道“逆钩”。

“逆息。”黄月英眼神一暗,“有人在北眼下扎了钉,钉上有油。”

“能解吗?”郭嘉问。

“能。”她的语气很平静,“‘钉’压的是皮,‘脉’在筋。把钉不拔,只转向。”她示意井下,黑衣护卫传信,短短两声,像两次心跳。井下少顷传来回音,三声短,一声长,意味“已见钉”。黄月英换上另一枚“地脉针”。这一次竹簧极细,像一把无形小梳。她将针尾与地听盘相连,轻轻一推,一缕几乎不可见的风从丹鼎孔里吐出,风经由“子午酉”三钉头之间的夹角,化成一条细细的气线,沿着地表沉入井中。

“引息。”她道,“先顺后逆,借脉弯曲。”

白砂上的“鱼脊”微微侧身,逆钩那一侧像被人从背后悄悄拽了一把,原本刺回来的那一小段钩状纹理,先是僵住,又像想清楚了什么似的,顺着主线挪开半指宽。

“好看。”郭嘉轻叹。那一瞬间,他胸内也像被理顺一段。曾经在濮阳夜里发作的那一阵“黑雾”,如今只剩一个影。影在往后退,退到骨骼最深的缝里,再不敢张牙。

“还不够。”黄月英按住地听盘,“北眼下另有东西。”

她抽出一枚黑色的小片,贴在竹簧之下。片上一面镀亮,一面粗糙。她将粗糙面朝上,轻轻掀起。白砂纹理当即出现了第二道更细的震线,那线不是来自北,而像从很远的地方斜斜逼近。黄月英眯眼:“不是我们在呼吸,是有人在——听我们。”

郭嘉眸光微沉:“北地那位?”

“像。”她指向白砂上那道斜线,“从冀北向南,呼吸不匀。像一个巨人跑步时张着嘴,想把我们的气抢走。我们现在在打地底的慢仗,可别被人从上面扯掉肺叶。”

“先把自己的气管通了,再谈外患。”郭嘉垂眼,指尖扣了扣小木筹,“律不乱,心不散。”

井下传来一声压低的惊呼。黑衣护卫的短促号音随即响起,两声长,意味“危险”。又一声,意味“有气”。黄月英看向地听盘,白砂突然像被人从下往上一托,整个盘面微微扬起。“是‘土息’撞上了瘴层。”她开口,“别动——”

她话未落,井口里涌出一股带着腐土气的风,冷而黏。木桩轻颤。黑衣护卫低喝一声:“封口!”井沿的木板被两名工正迅速推合,只留两指宽的缝。护卫在缝处塞入药囊,囊中冒出一点辛凉之气,牙缝似的缝隙立刻收紧。

“我下。”黄月英抓绳。

“你留上。”郭嘉伸手按住她的腕。那一瞬,黄月英眼里的火与他的冷意撞了一下,火里没有不服,只有计算。她收手,反手把一枚小盘塞进护卫手里。小盘内放着薄薄的三片纸片,纸片上各写“一字”。“‘轻’‘稳’‘退’。看我的手势换字。”

护卫点头,侧身再入井。

众人屏息,地听盘上的白砂回归平静。那条“鱼脊”又出现了,只是脊骨处像被人拿锤轻敲了一下,有个短小的裂口。黄月英右手食中两指错开,像合又像分。井下回三声轻音。她左手轻抬,四角水囊随之提起半分。白砂的尾端抖了一抖,像鱼尾扫过石缝。

“开肺。”她字字清晰。

“开肺”的法子很笨。护卫在井下偏侧凿出一条斜斜的小孔,孔壁用粘土混碎石抹实,尾端镶入细竹。竹内提前注入少许清水,外面再包三层浸过药粉的布。布的第一层挡土,第二层解气,第三层留光。护卫用指肚摸一摸,水顺着竹心缓缓而下,像有耐心的雨。竹尾靠近那枚“断龙钉”,但不掀。水先去安抚“钉”边的土,让土软,让气走。井口上方,黄月英右手从“轻”换成“稳”,又由“稳”换为“退”。井下护卫从“开”转“拢”,留一个巴掌大小的“呼吸窗”。

地听盘的白砂纹路开始变黏稠,像抽丝。砂纹一呼一吸,节拍慢下来,逆钩的刺从一个尖字,变成了一个圆。郭嘉在旁,忽觉胸腔深处的某个角有温意涌出。他不由自笑:原来城市的“气”与人的“气”果然相通。那笑他没有让人看见,低下头,在小木筹背面悄悄刻了一笔。

“北眼可立‘小肺’。”黄月英收回目光,写下笔记,“明日接‘喉’向丹鼎。”

她抬头望向远处。工棚之外正北,夜色深处有一点微白,像草尖上未化的霜。那是“宫墟”的方向,昔日宫墙坍陷之地。她记得白日里地听盘出现的那一瞬“逆息”,便知那里还埋着难以言说的旧骨。

“去‘宫墟’。”她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