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暗室筹谋与渝州迷雾(1/2)
上海,法租界,杜公馆。
房间内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与伤药气味,与窗外浮华喧嚣的夜上海格格不入。沈惊鸿靠坐在床头,背后垫着柔软的枕头,尽可能减轻伤口受压带来的隐痛。他手中没有书报,只是静静地看着天花板上繁复的石膏纹路,眼神锐利而清明,如同蛰伏的猎豹,在休憩中积蓄着下一次扑击的力量。
这短暂的七十二小时庇护,是杜月笙还的人情,也是他沈惊鸿绝境中抢来的喘息之机。他必须利用这每一分每一秒。
身体在药物和充足食物的滋养下,恢复的速度超出预期。伤口虽然依旧狰狞,但炎症已退,开始收口结痂,剧烈的疼痛被一种更深沉的、骨骼肌肉修复的酸胀感取代。更重要的是,连日来因囚禁、刑讯和逃亡而损耗殆尽的体力与精力,正在一点点重新汇聚到这副饱经摧残的躯壳内。
但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的复原,更是一个清晰可行的、能够扭转乾坤的计划。
赵德明是“影武者”,这是柳如烟用巨大风险确认的信息。瑞士银行的账户“ZHAO MING”是老金那边传来的线索。而最关键的、可能包含直接交易记录或通讯证据的微型胶卷,按照柳如烟最后的信息,应该还在76号机要室,或者……在她自己身上?她是否成功将其转移或藏匿?她如今是生是死?
这些都是未知数,如同迷雾笼罩在黄浦江上。
他现在孤立无援。组织内部,赵德明必然利用职权编织了一张针对他的罗网,任何贸然联系都可能是自投罗网。昔日可信的战友、同僚,在“叛徒”罪名和高压之下,是否还能保持信任?他不敢赌。
杜月笙这边,人情已清,界限划明。三天后,他必须离开,不能再指望这里的庇护。
那么,破局的关键在哪里?
沈惊鸿的指尖在柔软的丝绸被面上无意识地划动,脑海中如同高速运转的沙盘,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第一,拿到胶卷。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但76号如今必然是龙潭虎穴,戒备森严,硬闯无异于送死。柳如烟如果还活着,可能被严密关押,甚至已经遇害。如果胶卷还在机要室,赵德明肯定早已派人翻了个底朝天。
第二,拿到瑞士银行的流水。这是经济铁证。但这需要极强的国际金融渠道和关系,远非他现在一个通缉犯所能及。老金和顾言笙那边不知进展如何,而且重庆方面显然也承受着巨大压力。
第三,找到赵德明与“樱”机关联络的其他证据。这需要潜入赵德明的私人领域,或者策反他身边的人。难度同样极大,赵德明必然加倍警惕。
似乎每一条路都被堵死。
但沈惊鸿并没有绝望。多年的地下工作生涯告诉他,越是绝境,越要冷静,越要寻找那看似不可能中的一丝缝隙。
他的思路开始转向另一个方向——借力。
借谁的力?谁能无视赵德明在内部的权势,又有能力且有动机去查证此事?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两个人影:区长马汉卿,和那位总部派来的李特派员。
马汉卿资历老,虽有些官僚,但并非大奸大恶之徒,更看重自身权位和局面稳定。赵德明若真是日本间谍,并且事情败露,对他这个区长而言是重大失察,他定然不愿看到。而且,自己逃跑前那一声吼,马汉卿是听到了的,心里不可能没有疑虑。
李特派员代表总部,立场相对超脱,其任务就是查清“利剑行动”失败真相。自己当众指证赵德明,等于将了他一军,他若想有所作为,查明真相,赵德明就是他绕不开的坎。
或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寻找突破口?不一定直接接触,但可以利用他们与赵德明之间必然存在的猜忌和制衡。
还有一个可能借用的力量——舆论。他想到了林薇。以薇的聪慧和决绝,在得知自己出事後,绝不会坐以待毙。她是否已经在重庆掀起了波澜?如果外界,尤其是重庆高层,对76号发生的事情产生了广泛质疑,那么马汉卿和李特派员面临的内部调查压力就会增大,赵德明想要一手遮天就没那么容易。
思路渐渐清晰。他目前无力强攻,只能智取,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外部可能形成的压力,为自己创造机会。
首要任务,是在离开杜公馆后,找到一个比这里更隐蔽、更安全的落脚点,并能与外界(至少是重庆方面)建立单向联系,了解局势发展。
其次,要设法确认柳如烟的生死和胶卷的下落。这需要极其谨慎的试探,或许可以通过监视76号相关人员的外围活动,或者利用上海滩其他非官方渠道的消息网络。
最后,耐心等待时机。等待赵德明自己露出破绽,等待内部矛盾激化,等待外部压力产生效果。
这是一个被动的、需要极大耐心的策略,但也是目前情况下,生存与反击并存的唯一可行之道。
他看了一眼床头柜上的座钟,时间在静默中流逝,距离三天之期,只剩下最后十几个小时。
他必须尽快确定离开后的藏身之处。法租界虽相对安全,但杜月笙的势力范围他不能再停留。公共租界?南市?闸北?哪里才是赵德明势力相对薄弱,又便于隐藏和获取信息的地方?
他的大脑如同精密的上海地图,开始筛选一个个可能的区域和角落。
重庆,林薇住所。
王主任的到访如同在密不透风的囚笼上凿开了一道缝隙。楼下的看守减少了大半,虽然行动仍受限制,电话线也未恢复,但那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总算减轻了些许。
翠儿出门采买带回来的消息也多了起来。街面上关于“上海抗日志士蒙冤”的议论似乎并未平息,反而在各种茶楼、酒肆、学校的角落里发酵,只是不再像之前那样公开,转入了地下。甚至有一些学生团体,在私下传阅着油印的、内容更加尖锐的小册子。
林薇知道,这是舆论的力量在持续发挥作用。王主任那句“安静地等待也是一种力量”,或许正是暗示这股暗流已经引起了更高层的注意,让她不必再冒险冲锋,以免成为被首先掐灭的火苗。
但她无法真正安静下来。对沈惊鸿的担忧,如同无数细小的虫蚁,日夜啃噬着她的心。他逃出来了吗?伤势如何?在哪里藏身?有没有食物和药品?
每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都让她坐立难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