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皇朝秘闻录,不!是野史秘闻录 > 第235章 隋唐风云之孙思邈

第235章 隋唐风云之孙思邈(1/1)

目录

西魏大统七年(541 年)的春日,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的孙塬村还笼罩在料峭寒意中,一户孙姓人家的茅草屋里却传出了婴儿微弱的啼哭。这孩子便是孙思邈,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自幼体弱、汤药不离口的婴孩,日后会成为被万千百姓尊为 “药王” 的医学巨匠。野史记载,孙思邈出生当日,院外老槐树上竟落满了喜鹊,鸣声不绝,邻人都说 “这孩子定有不凡造化”。

孙思邈的童年几乎是在药罐旁度过的。麻疹、咳喘、腹痛轮番折磨着他,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耗尽积蓄,甚至变卖了仅有的几亩薄田。七岁那年,他又患上急腹症,疼得蜷缩在床榻上打滚,当地郎中束手无策,父母抱着他在灶台前哭求上苍。或许是命不该绝,一位云游老道路过,看了看他的气色,又摸了摸脉象,从药葫芦里倒出几粒褐色药丸,嘱咐用温水送服。三天后,孙思邈竟真的能下床走路了。这次死里逃生,在他心里种下了学医的种子。“若能习得医术,便再也不让人受这般苦楚。” 八岁入学堂时,他对着先生深深一揖,说出的愿望让满堂学童哗然。孙思邈天资聪颖,被乡里称为 “圣童”—— 一天能背诵上千字的经文,对《诗经》《尚书》过目不忘,更对先生偶然提及的医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敏锐。十岁时,他已能对着《神农本草经》辨识出院子里的甘草、薄荷、车前草,还知道甘草能 “调和诸药”,薄荷可 “清利头目”。

二十岁弱冠之年,孙思邈的学问已远超同辈。他不仅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对佛经、道典也颇有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已能独立为乡邻治病。有一次,邻村张老栓得了 “鼓胀病”,肚子鼓得像皮球,吃不下也排不出,家里人都准备后事了。孙思邈赶来,摸了摸脉象,又看了看舌苔,说 “这是水湿内停,气机阻滞”,随即开出 “五皮饮” 的方子,又用银针扎了他的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三天后,张老栓的肚子渐渐消了下去,能喝下稀粥了。消息传开,四里八乡的人都来找他看病,他从不推辞,白天问诊,夜里就挑灯研读医书,常常到鸡鸣时分才合眼。洛州总管独孤信听说了这位 “少年神医”,特意派人请他见面。见孙思邈虽衣着朴素,却气度沉稳,谈起医理条理清晰,独孤信不禁感叹:“此子真是神童,可惜屈居乡野,难展其才啊。” 他想举荐孙思邈入朝为官,却被婉拒。“我志在行医,不在仕途。” 孙思邈拱手道,“能为百姓解除病痛,便是最大的功业。”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 年),朝廷变乱频发,朝政动荡。孙思邈不愿卷入纷争,收拾好行囊,带着几本医书和药锄,走进了太白山。这里山高林密,草药丛生,既有 “七叶一枝花” 这样的珍稀药材,也有 “断肠草” 之类的剧毒植物,正是他潜心研医的理想之地。在太白山的近三十年里,孙思邈过着 “食野果、饮山泉、宿山洞” 的生活,却从未停下行医研药的脚步。他每天天不亮就背着药篓上山采药,辨认草药的形态、气味、生长习性,还亲自品尝药性 —— 有一次,为了验证 “半夏” 的毒性,他生嚼了一小块,顿时喉咙发麻、呕吐不止,幸好身边带着生姜,才解了毒。他把这些发现一一记录在竹简上,光是草药图谱就画了上千张。

除了采药,他更注重临床实践。太白山脚下的村民知道山上住着位神医,无论大病小病都来找他。有个产妇难产三天三夜,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上山求救。孙思邈赶到时,产妇已经气息微弱,他摸了摸产妇的脉象,又听了听胎音,说 “胎儿胎位不正,需针灸助产”。他取出银针,快速扎在产妇的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又让人烧了艾草温敷小腹。半个时辰后,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产妇终于转危为安。还有一次,村里爆发了 “时疫”,十几个人上吐下泻、高烧不退。孙思邈挨家挨户诊治,发现患者都喝了村口那条河的水。他当即让人封锁河道,又采摘了大量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熬成大锅药分给村民。三天后,疫情就得到了控制。他在日记里写道:“疫者,邪气之所生也,防胜于治。” 这便是他 “治未病” 思想的萌芽。

在太白山的岁月里,孙思邈还遇到了一位隐居的老郎中。老郎中把自己珍藏的《伤寒杂病论》抄本送给了他,还传授了许多民间偏方。孙思邈如获至宝,日夜研读,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开始编撰医书。他说:“人的生命比千金还贵重,若是一方能救人命,其价值便胜过千金。” 这部书后来被命名为《千金要方》,耗费了他近三十年的心血,共 30 卷,收录了 5300 多个方剂,堪称唐代以前医学的 “百科全书”。隋文帝杨坚辅政时,曾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他以 “体弱多病” 为由谢绝了。他对亲近的弟子说:“五十年后,会有圣人出现,到时我再出山救济百姓。”

唐贞观元年(627 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听说太白山有位神医,不仅医术高超,还能预知世事,便派人将孙思邈召入长安。见到孙思邈时,唐太宗惊呆了 —— 这位传说中已近九旬的老人,竟面色红润、目光有神,看上去像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先生真是得道高人啊!” 唐太宗感叹道,当即要授予他爵位,让他执掌太医院。孙思邈再次拒绝了。“草民只是个医者,不懂朝政。” 他躬身道,“若陛下允许,我愿在宫中为皇室诊治,闲暇时仍为百姓看病。” 唐太宗虽有遗憾,却也敬重他的志向,便答应了。

在长安期间,孙思邈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其中最着名的便是 “悬丝诊脉”。贞观中期,长孙皇后怀胎十月却迟迟未产,缠绵病榻,太医院的太医们轮番诊治,都束手无策。大臣徐茂公想起了孙思邈,连忙向唐太宗举荐。入宫后,碍于 “男女授受不亲” 的礼教,孙思邈无法直接为皇后诊脉。他略一思索,取来一根红线,让宫女将线的一端系在皇后腕间,另一端自己捏在手里,隔着竹帘开始诊脉。片刻后,他松开红线,对唐太宗说:“皇后脉象沉而有力,并非生病,而是胎儿胎位不正,阻塞了气血。只需用针刺几个穴位,便能顺产。” 唐太宗将信将疑,让宫女按照孙思邈的指示准备。孙思邈隔着竹帘,指点宫女在皇后的合谷、三阴交等穴位施针。刚扎下针,皇后便痛呼一声,随即传来婴儿响亮的啼哭 —— 太子李治降生了。唐太宗大喜过望,当即赏赐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孙思邈却只收下了几味宫中特有的药材。“陛下的心意草民领了,但这些钱财对我无用,不如留给需要的百姓。”

除了宫廷诊治,孙思邈仍经常出宫为百姓看病。长安城西有个贫民窟,住着许多乞丐和贫苦百姓,这里卫生条件差,常常爆发疫病。孙思邈每周都来这里义诊,不仅免费送药,还教百姓们用艾草熏屋消毒,用马齿苋煮粥预防痢疾。有个乞丐得了 “烂疮”,整条腿都化脓了,散发着恶臭,没人敢靠近。孙思邈却蹲下身,用清水为他清洗伤口,又敷上自己配制的药膏。半个月后,乞丐的腿竟痊愈了。百姓们都称他为 “活菩萨”,每次他来,都有人主动给他端水、送干粮。贞观年间,孙思邈还救治了着名诗人卢照邻。当时卢照邻得了 “麻风病”,四处求医无果,整日郁郁寡欢。孙思邈不仅为他诊治,还开导他:“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养性必先自慎,才能长寿安康。” 他教卢照邻按摩导引之法,又开了食疗方子。在孙思邈的照料下,卢照邻的病情竟渐渐好转。后来,卢照邻一直以师长之礼侍奉孙思邈,写下了许多赞颂他的诗文。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 年),孙思邈已近八旬,却仍精力充沛。这一年,他受朝廷之命,主持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唐新本草》。这部药典收录了 844 种药物,不仅有详细的性味、功效记载,还有插图说明,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高宗为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 “炬医传承” 的匾额,寓意 “以医术为火炬,传承仁心”。此时,孙思邈觉得《千金要方》还有诸多不足,便开始编撰《千金翼方》作为补充。如果说《千金要方》是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那么《千金翼方》就是 “药物学与伤寒学宝典”—— 书中不仅补充了大量药物的记载,还系统整理了《伤寒论》的内容,提出了 “针药并用” 的治疗理念。他说:“知药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 只有多种疗法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

在这两部着作中,孙思邈最看重的并非方剂本身,而是 “医德”。《千金要方》的开篇既不是医方,也不是药理,而是《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文章,这也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的 “医德规范”。他在文中强调,真正的 “大医” 必须具备 “精” 和 “诚” 两个品质:“精” 是指医术要精湛,要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 是指品德要高尚,要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对待患者无论贫富老幼、亲疏远近,都要一视同仁。他还为医者定下了七条准则:不恃才傲物,不贪图财物,不议论他人是非,不投患者所好开贵重药,临诊时要专心致志,遇到危险要一心赴救,不得喜笑喧哗。这些准则至今仍是中医从业者的 “行为标杆”。

除了医德和医术,孙思邈的养生之道也影响深远。他融合儒释道的养生精华,提出了 “治未病” 的思想,认为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在饮食上,他反对膏粱厚味,提倡 “常须少食肉,多食饭”,“食欲而少,不欲顿而多”;在运动上,他主张 “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推荐按摩、导引、散步等轻缓运动;在心态上,他强调 “静以养心”,要摒除名利、喜怒、声色的干扰。他自己便是这套养生法的践行者,活了 141 岁,在古代堪称 “奇迹”。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 年),孙思邈已是 133 岁高龄。他向高宗请求归乡,高宗不舍,特意赐给他良马,还将鄱阳公主的旧居赐给他居住。但孙思邈还是回到了华原的五台山,继续着书立说,身边跟着几个忠心的弟子。晚年的孙思邈,仍坚持上山采药、为百姓看病。民间传说,他曾在采药时遇到一只猛虎,老虎嘴角滴血,垂首哀鸣,原来喉咙里卡了一根驴骨。孙思邈让弟子撑开虎口,亲手拔出骨头,老虎竟从此随侍左右,帮他驮药箱、护药林,成了他的 “坐骑”。还有一次,他冒雨出诊,遇到一位白发老翁求救,说自己喉生恶疮。孙思邈诊脉后发现老翁并非凡人,便让他现出真身 —— 原来是泾河龙君。他左手掰开龙口,右手银针直刺疮处,片刻便治好了龙疾。龙君为表谢意,送给他一本《海上仙方》,孙思邈将其中精要融入《千金翼方》,又救了无数人。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年),孙思邈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便召集弟子交代后事。他嘱咐弟子:“我死后,葬礼要从简,不用冥器陪葬,不用牲畜祭祀,把我的医书整理好,传给后世。” 几天后,孙思邈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弟子们按照他的遗愿办理后事,却发现了一件奇事:孙思邈去世一个多月后,容貌仍和生前一样红润,没有丝毫变化。出殡那天,众人抬着棺木往墓地走,竟觉得棺木轻若鸿羽,像空的一样。到了墓地,打开棺木一看,里面果然空空如也,只有一套他常穿的粗布衣衫。百姓们都说:“药王是羽化登仙了!”

北宋崇宁三年(1104 年),宋徽宗为表彰孙思邈的济世功德,敕封他为 “妙应真人”。千百年来,各地的药王庙香火不绝,每逢他的诞辰(四月廿八),都会举办庙会,既有祈福的百姓,也有义诊的医者,传承着他的医道精神。如今,孙思邈的《千金方》仍在流传,“大医精诚” 的理念仍在影响着无数医者。他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童,成长为救死扶伤的 “药王”,用一生诠释了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的真谛。正如唐太宗对他的评价:“名魁大医,百代之师。” 孙思邈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仁医的化身、医道的象征,他的故事,会在岁月长河中永远流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