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阎王点将,剑指东瀛(1/2)
紫禁城的飞檐在秋日高远的天空下划出冷硬的线条,乾清宫内,鎏金兽炉中吐出的龙涎香青烟袅袅,却驱不散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与肃杀。年轻的皇帝负手立于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目光久久凝视着东海之上那片星罗棋布的岛屿,特别是偏居一隅的东瀛诸岛。他的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图上代表鬼岛的那个已被朱砂划去的小点,最终,重重地点在了九州岛西南,萨摩藩所在的位置。
身后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被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摞。一摞是主和派声嘶力竭的弹劾与“怀柔”建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知战争的恐惧与近乎绥靖的妥协;另一摞,则薄得多,却重若千钧——最上面,是云映雪那本以数据服人、逻辑严密的奏折抄本,其下是兵部、五军都督府主战将领力陈利害、请求备战的支持文书,以及几份来自东南沿海、 detailg 萨摩水军异动和倭寇残余势力有再次集结迹象的紧急军报。
朝堂上的争吵已经持续了数日,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主和派的声音虽然因云映雪的奏折而削弱了不少,但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与“维稳”的论调,依旧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阻力。然而,皇帝心中那架权衡利弊的天平,在经过反复掂量后,倾斜的方向已然清晰。
谢砚之捣毁鬼岛,夺回海图,其功非小。云映雪所列的数据,冰冷而真实地揭示了倭寇之患的惨重代价与鬼岛之战的巨大收益,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退缩忍让的可怕后果。萨摩藩主并非虚张声势,其水军调动是实实在在的威胁。若此时退让,惩处功臣,不仅自毁长城,更会助长东瀛气焰,东南海疆将永无宁日,他这位少年天子的威信亦将扫地。
更重要的是,那张海图背后所指向的、可能埋藏于鬼岛矿脉深处的神机火器图谱与精炼秘法,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皇帝的心头。此等足以改变国运的利器,岂容落于藩王与外邦之手?端王与萨摩藩主的勾结,其野心恐怕远超寻常海盗劫掠。这已非简单的边衅,而是涉及帝位稳固、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畏威而不怀德……”皇帝低声重复着云映雪奏折中的话语,眼中最后一丝犹豫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属于帝王的决断与锐利。“确是如此!”
他猛地转身,坐回龙椅,沉声道:“传旨!”
侍立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立刻躬身趋前,屏息凝神。
“户部尚书谢砚之,奉旨巡海,洞察奸宄,勇毅果决,捣毁鬼岛倭巢,斩获颇丰,扬我国威,有功于社稷!朝中诸多非议,实属不明就里,迂腐之见!”皇帝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在金殿内回荡,“然,东瀛萨摩,包藏祸心,支持寇掠,今更调兵遣将,公然挑衅,视我天朝如无物!若不断然处置,何以震慑宵小,何以安定海疆,何以告慰沿海罹难臣民之英灵?!”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下方因这突如其来的定论而神色各异的群臣,最终落在那份早已草拟好的任命诏书上。
“即日起,擢升谢砚之为征东大将军,赐尚方剑,假节钺,总督浙江、福建、南直隶沿海诸卫所水陆兵马,全权筹备跨海远征事宜!”
“征东大将军”!“假节钺”!这两个沉甸甸的名号一出,满殿皆惊!这意味着谢砚之被赋予了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的无上权力,其权柄之重,在对外征战中极为罕见!皇帝此举,无疑是给予了最坚定的支持,以及对主和派最明确的回击!
“命其统筹各方,整饬军备,督造战船,遴选将士,囤积粮秣。一应所需,户部、兵部、工部需倾力配合,不得有误!”皇帝的语速不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要的,不是小打小闹的报复,而是要犁庭扫穴,彻底摧毁萨摩藩的海上力量,捣其巢穴,断其根基,令其再无力为祸东海,令四海诸国皆知,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犁庭扫穴”四字,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一位朝臣的耳边。这已不仅仅是防御反击,而是明确无误的、主动的、旨在彻底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灭国级征战宣言!
“陛下圣明!”以靖海侯李永芳为首的主战派官员激动万分,纷纷跪倒在地,声音洪亮,带着压抑不住的振奋。
而主和派官员,如周廷儒等人,则面色灰败,嘴唇嗫嚅着,还想再说什么,但在皇帝那冰冷而决绝的目光注视下,终究没敢再出声。皇帝金口已开,定下调子,再行反对,便是自取其辱,甚至可能被扣上“通敌”的帽子。
圣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携带着皇帝的期望与帝国的意志,飞向东南沿海,飞向正在归途中的“破浪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