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9章 女子科举深化,三百夹带被搜出(2/2)
百官被召集至文华殿外,百姓也围在宫墙附近。沈知微立于高台,身后是一排火盆。
“今日所焚者,非书,非经,乃私心与侥幸。”她说,“科举为国选才,不容玷污。凡涉舞弊之家,子女三年内不得再试。”
火盆点燃。
纸片翻卷着腾起,灰烬飞向天空。有人低头不语,有人面色铁青。
放榜那日,天气晴朗。
金榜挂出时,人群一片哗然。
状元林婉儿,十七岁,父为乡间郎中;榜眼苏芸,十六岁,母早亡,靠卖绣品维生;探花赵清漪,十八岁,兄长在北境戍边。
三人皆无背景,却文章出众。
街头巷尾立刻传开。“寒门女儿也能登金殿!”有人说。“我家闺女昨夜还在背《论语》,今天就敢说要考状元!”
茶楼里,说书人拍案而起:“列位听真!从前女子只能学女红,如今也能执笔论天下!沈后一道令下,文脉重开!”
消息传进宫时,裴砚正在批阅军报。
他放下笔,拿起三甲试卷逐一看过。良久,抬头问身边近臣:“你们谁能当场写出这样的策论?”
无人答话。
他起身走向文华殿,亲自召集群臣议事。
大殿之上,他举起榜单:“朕观三甲文章,引经据典,条理分明。若有不服者,现在可以上前辩驳。”
群臣肃立,无人出声。
他望向凤仪宫方向,声音低了些:“知微所行,皆为天下开路。女子才情,何曾输于男儿?”
这话很快传入市井。
百姓纷纷称颂。有老儒生在家门口贴出新写的对联:“女儿亦可通经史,门户何须论高低。”私塾先生开始接收女童报名,连偏远州县都有人家连夜送女儿进城求学。
当晚,沈知微在凤仪宫翻看三甲试卷副本。
她将林婉儿的策论多读了一遍。上面写道:“民之疾苦不在山高水远,而在官不肯听。若女子能言政事,则万家灯火皆有所托。”
她合上纸页,提笔写下一行字:“设女子讲学堂,每年遴选十人入翰林院见习。”
内侍轻步进来:“娘娘,礼部尚书在外候见,说是关于明年科举考场规制的事。”
她点头:“让他等一会儿。”
窗外,一轮明月挂在檐角。宫灯次第亮起,映在青砖地上,像撒了一地碎金。
她伸手摸了摸案头那本《女训新解》,指尖划过裴砚留下的朱批。
远处传来更鼓声。
她刚要开口吩咐下一步事宜,忽听得殿外一阵急促脚步,一名谍网女官奔进庭院,手中紧握一封密函,额角带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