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4章 育才秘技私藏,匠人锁路破垄断(2/2)
“可若不传,”沈知微看着他,“大周的铁器还要劣多少年?边军还要因断刀死多少人?”
陈老闭了闭眼:“我……认了。”
---
七日后,《百工谱·铁器卷》初稿完成。沈知微亲自主持编审,在首页写下一行字:“技非一家之私,乃万民之资。”
全卷共分五章,详述选材、锻打、淬火、研磨、检验全流程。其中“三叠淬火法”被列为核心章节,配图十二幅,数据表格三张,连火炉通风口大小都有精确记载。
她下令翻印五百册,分发各道州官办作坊,并附谕令:“即日起,凡官造铁器,须按《百工谱》标准执行。不合格者,追究主匠责任。”
三个月后,兵部报称,新铸钢刀良品率提升百分之六十八,农具报废率下降七成。河北一带灾后重建,因农具供应充足,春耕未误一日。
又半月,江南传来消息:织造商会集资翻印《百工谱》,不仅铁器卷,连带后来发布的“织机调梭图”也一并刻版,称“此书胜过金山”。
有商贾私下议论:“沈后不开国库,却开了万世财路。”
---
这一日,沈知微再赴育才坊。
校场已搭起高台,台下站满新入学徒。他们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衣衫粗陋,但站得笔直。每人手中捧着一本蓝布封面的手册,正是《百工谱》抄本。
沈知微走上台,身后侍从捧来一柄新铸钢刀。她抽出刀身,寒光一闪,映得台下众人睁不开眼。
“这刀,用的是陈老的‘三叠淬火法’。”她将刀递给台前一名少年,“你试试。”
那少年颤抖着接过,用力在石墩上砍了一下。刀刃未崩,石面裂开一道细缝。
全场哗然。
沈知微抬手示意安静:“今天,你们手里拿的不是一本书,是一条出路。从前,手艺靠偷、靠看、靠猜。现在,你们可以光明正大地学,堂堂正正地干。”
她顿了顿:“我不求你们感恩。只愿十年后,有人用你们造的犁翻土,用你们打的钉建房,用你们磨的刀护家。那时,你们就知道,自己做过的,是一件大事。”
台下无人说话。有人低头翻书,手指划过纸面,像在抚摸珍宝。
陈老站在角落,远远看着这一幕。他胸前挂着一枚银牌,是前日御赐的“大国匠师”徽记。风吹起他花白的胡须,他忽然转过身,快步走向工棚。
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
---
数日后,工部呈报:各地上报新式农具设计图共计一百三十七款,其中六十九项经验证可行,已投入试产。另有十四个州主动开设分支育才点,招募本地老匠授艺。
沈知微批下“准行”二字,放下朱笔。
影六进来禀报:“泉州那边又有消息。”
她抬眼。
“之前查的那支药材商队,确实没走明州港。他们常年从登州出海,走隐流航线,目的地全是东瀛几个小藩。”
“名单呢?”
“已经整理好,共三十七人,背后牵出六个商会。”
沈知微站起身,走到窗前。阳光落在案头那份《百工谱》上,封皮已被翻得起了毛边。
她伸手抚平一角,说道:“把名单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