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科举舞弊案,考卷现违规(1/2)
小太监喘着气说完,沈知微站在宫道中央没有动。她盯着那枚“梅花烙痕”的拓本看了片刻,转身回了凤仪宫。
案上堆着各地医馆的用药回执,她却抽出一份礼部奏报。三甲初拟名单列得整齐,名字一个个排下来,墨迹工整。她目光扫过几行,停在第三位——李承远,陇西寒门出身,乡试头名,会试策论被考官评作“字字如刀,直指时弊”。
她记得这份卷子。
昨夜药案刚结,影七送来密档时顺口提了一句:“贡院誊录房今晨换了一批新人,说是主考官亲自点的。”当时她没在意,此刻却觉出不对。
殿外传来脚步声,科举主考官赵崇安到了。
他年近五旬,灰袍玉带,脸上带着惯常的沉稳笑意。躬身行礼时,袖口微微一颤,像是藏了什么急事。
沈知微不动声色启用心镜,视线落在他眼底。
三秒静止。
脑中响起机械音:
“只要这五十份卷子过了复审,裴昭许的三千金就到账了。寒门那几个尖子生的名字,早被换成士族子弟。”
她垂下眼帘,指尖轻轻划过名单上李承远的名字,声音平静:“赵大人辛苦。今年考生众多,可有特别出众者?”
赵崇安抬头:“回娘娘,确有三人文章惊人,臣已列入一甲候选。”
“哦?”她抬眸,“可是陇西李承远、江南陈砚之、北平王元朗?”
赵崇安眼神微闪:“正是。”
沈知微笑了笑:“那便好。本宫也读过他们的策论,确是栋梁之材。”
赵崇安松了口气,低头退到一旁。
她没再多问,只将名单合上,命人送茶。等他走后,立刻召来影七。
“去贡院档案库,调出这三人的原始考卷底册。另外,找两个可信的宦官,进誊录房比对编号和笔迹。我要看到真卷。”
影七迟疑:“娘娘,若被人发现……”
“出了事我担着。”她说,“今晚必须拿到。”
夜深,凤仪宫灯未熄。
两箱卷宗摆在殿中,一边是封存的原卷,一边是呈报的副本。沈知微亲自对照,一页页翻过。
李承远的策论末尾,原卷批语写着:“才识卓绝,惜乎出身陇亩,难堪大任。”字迹熟悉——正是赵崇安手笔。
而报上来的那份卷子,内容完全不同,署名却是另一个人:崔明德,弘农崔氏旁支。
她继续查下去,五十份被换的卷子里,竟有十七人出自寒门,其中三人原本位列前十。有人替他们写了更稳妥的策论,有人干脆换了名字。
她将所有真卷单独取出,用红绳捆好,压在案头。
次日早朝,乾清殿内群臣肃立。
赵崇安捧着最终榜单正要上前,沈知微起身:“臣妾昨夜细阅贡院流程,疑有非常之处,恳请陛下容臣妾一言。”
裴砚坐在龙椅上,目光微动:“准。”
她抬手,内侍抬出两大箱卷宗。
“这是昨夜从贡院调出的原始底册。”她说,“诸位可亲眼查验——编号错乱、墨迹新旧不一、原卷批语被覆改,甚至有人直接替换全文。”
她打开一份卷子,展示给殿前大臣看:“这位考生原作‘减赋税以养民力’,报上来却成了‘增课征以充国库’。一字之差,立场全变。”
有人低声议论。
她又取出李承远的原卷,指着末尾批语:“此为赵大人亲笔所书。既然认为他才识卓绝,为何不录?反将其黜落,换上世家子弟?”
满殿哗然。
赵崇安脸色发白:“娘娘明鉴!此事必是誊录疏漏所致,下官毫不知情!”
沈知微看着他:“你当真不知?”
她再次启用心镜,最后一次机会,目光直视对方双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