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机智的老爸(1/2)
1928年5月的一天,邓团长专门接待了警卫营的候排长,候排长在前几天到渠县送信时,偶然发现昆仑镖局的押送队伍中,有十多名已经失踪的士兵,他觉得很是奇怪,回来后就赶紧来找团长汇报。
邓团长告诉他,四川人不是都重亲情、重情义吗,随他去吧,下次要是再见到,就说我想念他们,啥时候在外面混不下去了,我希望他们能回来找我。
候排长当时听了很是感动,没说什么就走了。
当邓团长将这事告诉梅庆昆和王启明时,二人着实吓了一大跳。王启明说:“好险呀,侯排长要是汇报给师长,那麻烦就大了!”
这话是谁说的,乌鸦嘴!谁也没想到,王启明一语成谶,半个月后,师长找邓团长询问此事,让查清楚后给他汇报。
按理说,当时的军阀部队,打了败仗,部队溃散,士兵趁机开小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问题在于,那么多开小差的士兵出现在了军官自己的经商队伍中,是什么意思?如果再追查到几次队伍溃散和昆仑货栈那庞大的安保队伍,事情就太大了。
为此,邓团长只能挥泪斩马谡,免去了王启明的警卫营营长职务,并将他逐出了军队,梅庆仑接任了警卫营营长。
出了这样的事情,看似很严重,实则对于王启明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考虑到货栈对四川省委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王启明在货栈中的地位,重庆地委要求王启明全部转入地下,专门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采购、转运等工作。
王启明是一个特别认真和善于思考的人,他所负责的工作,考虑周密、安排到位,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在那个特务横行、白色恐怖的年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组织过几次重大行动后,王启明对货栈的安全有了一些担忧。之前,货栈的每次行动,都是李响直接出面,安排其他管事落实的。如果货栈频繁向“有事”地区运送物资,货栈迟早会被特务组织盯上,李响也会有危险。
经过请示组织,王启明分别在多个地区,组织或控制了几个“民团”,有的“民团”人数达到了数百人。分号将物资直接运送至“民团”,“民团”在“战斗”中“消耗”物资。从安保队伍中,找了一个叫李向的党员,后期在签字、发通知时有意识让其叫李响。那时候大多数人不识字,四川话听名是一样的,把李向升任为管事,和李响一起工作,但只管正常业务,组织安排的任务全部由李响出面安排。
李向是重庆本地人,从军之前,是本地的一个小混混,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因与当地一个袍哥小弟产生了矛盾,为躲避祸端进了军队,在邓团警卫连当兵。后在王启明的严格要求下,改掉了身上的很多毛病,开始堂堂正正地做人。由于穷苦出身,李响并没有做多少工作,他那天然的阶级意识就让他很快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很快入了党,成为党在安保队伍中可靠顶用之人。
为满足保密工作的需要,经请示组织同意,在组织内王启明改名叫王昆,梅庆昆改名叫梅明,二人在明面上断绝组织上成员和相关重要人物的联系,包括自己的家人,接头地点也全部安排至郊区。
按照党组织要求,为掩护自己的身份,王启明应聘到江北离主城区很远的一个叫蚂蝗梁的地方小学做勤杂工。小学不大,招收的都是住在附近的菜农的孩子。学校面向东方,门前是一片很大的菜地,视野开阔;背后是一条南北走向且长满松树的山梁。王启明对这个山梁很满意,他考虑的是,如果发生意外时,他和其他人员的撤退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