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红色狙击培训学校的女校长 > 第4章 老爸出山

第4章 老爸出山(1/2)

目录

这时候梅家夫人说:“都是老二造的孽哟!”

儿子梅庆昆抢着说:“要不是他这个二杆子天天说话不中听,让人家总是觉得我们高人一等,或许乡邻们都愿意和我们亲近的。”

“还有,王成有家,只有半亩水田和半亩地,家里的两个男人平时基本都在外‘做生意’或打工挣钱,不容易吧。我们对他们帮助也不少哈!启明和庆昆读私塾的时候,要不是我支持,启明读一年就去挑盐卖了,哪还能再读两年;启明结婚的时候,我们也给了十块大洋吧,十块大洋,不少了哟!”

梅庆昆说:“爸,启明他们家对我们还是可以的,他们从来没忘记我们给他们的帮助。启明总跟我说,他的媳妇是我帮着娶的,他永远会记着我这个大哥的好。另外,启明他们家跟乡邻们关系好是有原因的,人家几辈人都在这里,人缘很好。另外,看看他们一家人,只要别人家有个大事小情的,哪一回不给人帮忙。乡邻们记住他们的好也是应该的,我们就别比了。我觉得,我们就凭良心做就行。再说了,乡邻们不一直把爸你叫梅大善人吗,也没发现有人背地里说我们坏话!比如李大娘、张嫂他们,要不是我们帮助,他们也早就要饭去了,他们能不记我们的好吗?”

“庆昆,你说的对,我觉得也是。老爷,你看呢?”

“嗯,要这么想,也确实是!”

“对了,庆昆,你们也得给我们生一个女娃哈,我今天看了那个彩彩,好喜欢呀!”

“好,妈。”

“还有,庆昆,你明天把庆仑给我叫回来,看来不管是不行了,他要是再不听话,我就把他送到他表叔那里当兵去,让他吃吃苦,看他知道好歹不!”

一个月时间过得很快,四月初的时候,王成有在家简单地摆了两桌,请梅大善人、杜婆婆等一众乡邻喝了满月酒。之后,跟着天气节气,父子俩把田里的秧插上,在已长高小麦的地垅间种上玉米,再帮梅大善人家插了几天秧后,就准备出门打工或做生意去了。

四月的川北,气温已经回升至20度之上,气候温暖而舒适,阳光不再像冬日那般清冷,也不会像夏日那样炽热,恰到好处地洒在大地上;风徐徐地吹,带着些许温柔,轻轻地吹拂着脸面,令人陶醉。田边的灌木黄金枝、马桑树垂下嫩绿的枝条,依依拂过水面,仿佛在低语呢喃着春天的故事。田野里、山坡上,绿草如茵,各种树木都换上了翠绿的新衣,展现出勃勃生机。

临行前的王启明爬了几分钟山坡,坐在自家屋后的山嘴上欣赏着家乡的美景。

看了一会儿青山绿水的小村落,王启明有些恍惚走神。他站起身来,猛吸了一口湿润的空气,清醒了一下脑子;这才动了动腿,开始慢慢下山,往自己家走去。

其实,今年王启明是不想出门的。想想之前,从十三四岁开始,在每年农闲的时候,他都会跟着父亲出门去“做生意”。所谓的“做生意”,那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卖苦力。在王启明的记忆中,最苦的活莫过于挑盐。他走得最远的一次是15岁那年,跟着父亲,挑着50多斤花生到南部县卖掉后,又挑着50斤盐送到200公里外的广元县。一路的上的辛苦,一路上遭的罪,按他自己的话说,没法用语言形容。正是有了那次经历,他对挑了一辈子盐的爷爷和父亲增加了无数的敬仰。

过去的十来年里,他的生活不是挑着盐巴翻山越岭,就是带着货物奔赴外地售卖。这样的日子,让他对“做生意”这件事厌恶到了极点。其间,他在地主家打过零工,替老板看守过仓库,抬过滑杆,跑过船。可兜兜转转,做得最多的还是挑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