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修仙之我在搞科学 > 第293章 星际生态终极平衡

第293章 星际生态终极平衡(2/2)

目录

2. 引入“规则缓冲器”和“负反馈机制”: 在生态圈中,故意引入一些功能看似“冗余”甚至“对立”的物种。比如,培育一种专门“吞噬”过度生长的“定规藤”的“清道夫”真菌;或者设计一种在环境规则过于“平静”时会释放微弱扰动、刺激系统保持活性的“鲶鱼”型地衣。这些设计确保了系统不会因某个物种的失控而崩溃,具备内在的稳定机制。

3. 能量与物质的内部循环: 极大优化生态圈内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路径,目标是尽可能实现内部循环,减少对外部能量输入的依赖,同时将代谢产物降到最低。利用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能更高效地转化“源海之庭”特有的混乱能量为可用资源。

4. 与“天网”净化网络深度融合: 将“净土”生态圈作为“天网”的神经末梢和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圈内生物的状态变化,可以实时反映局部规则的细微波动;而“天网”则可以为生态圈提供宏观的规则调谐和保护。

计划启动后,过程极其艰难,失败是家常便饭。某个生态圈因为物种竞争失衡而迅速退化;另一个则因为引入了错误的负反馈物种而导致内部战争,最终崩溃。

但联盟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数据,调整模型。他们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放弃绝对控制,学会引导和顺应。他们更像是在培育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而不是建造一台精密的机器。

转机出现在一个代号“翡翠鸟”的小型实验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建立在之前出事的采矿星球附近一个相对稳定的陨石上。设计团队不再追求高性能,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鲁棒性上。他们引入了超过三十种功能各异的转基因生物和本地物种,设定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并植入了一套允许物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浮动的算法。

最初,“翡翠鸟”生态圈表现平平,各项指标都不突出。然而,当一次小规模的规则风暴意外扫过该区域时,奇迹发生了。风暴摧毁了生态圈中几种优势物种,但几种平时不起眼、被视为“冗余”的备用物种迅速填补了生态位,整个系统在经历短暂震荡后,竟然自发地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成功抵御了风暴的侵袭!

“翡翠鸟”的成功,证明了“动态平衡”生态圈理念的可行性!它或许不“强大”,但它极其“坚韧”和“聪明”!

这一模式被迅速推广。联盟开始在控制区内的各个关键节点,建立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净土”生态圈。它们如同在混乱海洋中布下的“生态浮标”,不仅为联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物资来源和栖息地,更成为了监测和稳定“源海之庭”环境的敏感触角。

联盟与“源海之庭”环境的关系,开始从“征服与被征服”,逐渐转向一种微妙的“试探性共生”。他们不再试图强行抹平这里的混乱,而是学习在这种混乱中寻找秩序,引导混乱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净土计划”看似走上正轨之时,“翡翠鸟”生态圈传回的一组长期监测数据,引起了规则数学家的注意。数据显示,生态圈的自稳定过程,似乎并非完全随机,其达到新平衡点的路径,隐含着一种极其深奥的、趋向于某种“最优解”的数学规律。

这种规律,与“源海之庭”本身那种充满破坏性和无序的规则乱流,格格不入。它更像是一种……被精心设计好的、隐藏在混沌表象下的“深层秩序”?

“净土计划”的成功,似乎无意间触碰到了“源海之庭”更深层的秘密。这个所谓的“文明试炼场”,其混乱的表象之下,是否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等待被发现的、更高的“平衡”之道?而联盟正在构建的生态圈,是否正在无意中,与这个古老的“场主”留下的隐藏规则,产生共鸣?

星际生态的终极平衡,或许不仅仅是生存的技术,更是一把通往理解“源海之庭”本质的钥匙。联盟的探索,再次步入了一个更加深邃的未知领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