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修仙之我在搞科学 > 第50章 反夺舍脑波屏障

第50章 反夺舍脑波屏障(1/2)

目录

第五十章:反夺舍脑波屏障

“魔修间谍芯片”成功植入赵浒体内,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点亮了一盏微弱的油灯。虽然光线摇曳,视野有限,但传回的信息却足以令人心惊胆战。“蜂巢”、“幼蜂”、“存活率”、“潜伏期”……这些零碎的关键词,拼凑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图景——魔修势力并非仅仅在护山大阵上开了一个后门,而是早已在流云宗内部,悄无声息地布下了一张庞大的、深度潜伏的间谍网络!这些“幼蜂”可能伪装成普通弟子、执事,甚至可能身居要职,在某个特定时刻(极可能是即将到来的灵脉潮汐庆典)被同时激活,从内部给予流云宗致命一击!

宗门最高层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云鹤真人连夜召集了绝对核心的几人,包括丹霞长老、护法堂首座、戒律堂首座以及姜逸。显影玉璧上展示着芯片传回的破译信息和护法堂对赵浒的严密监控记录。

“情况比预想的更糟。”云鹤真人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魔道此番图谋,绝非小打小闹。这‘蜂巢计划’,是要将我流云宗从内部蛀空!”

“必须尽快找出这些‘幼蜂’!”戒律堂首座拳头紧握,指节发白,“但如何找?宗门弟子数万,执事过千,逐一排查无异于大海捞针,且极易打草惊蛇。”

护法堂首座沉吟道:“根据芯片信息,‘幼蜂’存活率七成,发育良好,潜伏期将满。这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已经被种下魔种,但尚未完全觉醒或被控制。若能有一种方法,可以大规模、隐蔽地检测出体内蕴含魔种或神识被侵蚀的迹象……”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姜逸。科学派已经创造了太多奇迹,这次,能否再有惊人之举?

姜逸眉头紧锁,大脑飞速运转。魔种潜伏,本质是外来的邪恶神识或能量核心寄宿于宿主识海深处,平时隐匿,特定条件下被激活反客为主,这与修仙界常见的“夺舍”现象,在原理上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夺舍”通常是强行占据,而魔种潜伏是缓慢侵蚀和伪装。

“或许……我们可以从防御‘夺舍’的角度入手。”姜逸缓缓开口,“夺舍之危,在于外来神识入侵并试图掌控本体识海。若我们能研制一种装置,可以增强修士自身神识壁垒,主动识别并排斥外来异常神识波动,那么,不仅可防夺舍,或许也能让潜伏的魔种在试图连接或激活时露出马脚,甚至……被屏障阻隔!”

“反夺舍屏障?”丹霞长老眼中精光一闪,“此想法甚妙!但神识领域玄奥异常,如何用……科学之法实现?”

“神识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波动,可称之为‘脑波’或‘神念波’。”姜逸解释道,“不同个体的脑波有其独特频率和特征。健康的神识波动是稳定、有序的。而被魔种侵蚀或外来神识入侵时,其波动会出现异常谐波、频率紊乱或带有特定的污染特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实时监测自身脑波状态,并在检测到异常入侵特征时,能自动激发一种‘屏蔽场’,加固识海防线,甚至反向干扰入侵源的装置——‘反夺舍脑波屏障’!”

这个构想再次超出了传统修仙的认知范畴,将虚无缥缈的神识斗争,拉入了可监测、可干预的技术领域。

“系统,新项目立项:‘个体神识防御增强及异常入侵检测系统’,代号‘心盾’计划。目标:研发可实时监测脑波、识别入侵特征、并生成神识屏蔽场的便携式装置。推演技术原理及关键难点。”

【指令收到。项目‘心盾’启动。】

【原理分析:】

1. 脑波监测: 需极高灵敏度传感器,非侵入式捕捉微弱的表层神识波动(脑电活动)。候选技术:基于“感神晶”的超导量子干涉阵(SqUId灵能版)、或高精度“神识共鸣符阵”。

2. 特征识别: 建立正常脑波基线模型,通过算法(如频谱分析、模式识别)实时比对,检测异常谐波(魔气特征频率)、频率突变(夺舍冲击)、或特定编码模式(魔种激活信号)。

3. 屏障生成: 当检测到入侵,瞬间激发“神识屏蔽场”。场生成方式:1 主动干扰式:发射与入侵波反相的灵波进行抵消;2 静态加固式:生成高频混沌灵波护盾,无差别阻挡外部神识渗透;3 共鸣强化式:强化宿主自身神识频率,提升其天然抗性。

4. 便携与能耗: 装置需小型化、低功耗,可长期佩戴。

【关键难点:1. 脑波信号极其微弱,易受环境灵噪干扰。2. 正常与异常脑波界限模糊,误报与漏报风险高。3. 生成有效神识屏障需消耗大量心神力,如何由装置提供或辅助是关键。4. 避免屏障对宿主正常神识活动产生抑制。】

【推荐路径:优先研发高灵敏度脑波监测技术,建立基础数据库;屏障生成初期以低功耗的“共鸣强化式”为主。】

路径清晰,但技术挑战极大,尤其是脑波监测,几乎是从零开始。姜逸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拿出可行方案,至少是能用于筛查的简化版。

他立即调动“心盾”项目组,首要任务是攻克脑波监测难关。传统的测灵玉、感神石等材料,对神识波动的灵敏度远远不够。姜逸将目光投向了之前研发“灵磁护盾”时接触过的、对特殊频率灵波极其敏感的“振灵晶”材料。他尝试将振灵晶制成极其微小的薄片,排列成阵列,并利用“纳米机器人清炉术”的微雕技术,在晶片上刻画出能放大微弱信号的超导灵纹(类似SqUId原理的简化版),制成了第一代“脑波传感贴片”。

测试过程异常艰难。最初的信噪比极低,采集到的信号混杂着大量的心跳、呼吸、环境灵气波动甚至实验者自身杂念的干扰。姜逸不得不引入复杂的滤波算法和基线校准程序,并要求被试者(通常是自愿的科习弟子)进入深度冥想状态,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基础脑波图谱。

与此同时,特征识别的数据库构建也在同步进行。姜逸无法获得真正的魔种携带者或夺舍案例进行测试,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模拟和间接方式。他利用“人工智能丹方推演”系统的强大算力,基于有限的魔功典籍描述和芯片捕获的魔气波动特征,反向推演模拟出可能的“魔化脑波”特征模式。同时,他请护法堂高手协助,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对志愿者施加极其微弱的神识压迫或幻术干扰,模拟轻度入侵,记录下脑波的防御性反应模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