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辟谷丹口味优化计划(2/2)
3. 炼制工艺调整:
? 温度控制: 更精确的pId控温,避免局部过热产生焦苦味。
? 混合工艺: 采用“均质化”搅拌,确保成分分布均匀,口感一致。
? 成型技术: 探索“滴丸”或“压片”技术,替代传统的搓丹,可能获得更佳的口感和溶解性。
方案推演完成后,进入了实践验证阶段。这成了科习弟子们大显身手的舞台。姜逸将弟子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负责原料预处理改进、辅料筛选、风味剂调配和工艺试验。整个实验室仿佛变成了一个食品研发中心,充满了各种灵植的香气和弟子们热烈的讨论声。
他们用小型超声波装置处理灵米,得到丝滑的米浆;搭建了简易的风干箱,试验不同的酶解配方;小心翼翼地称量着微克的甘灵草提取液,比较不同风味组合的效果……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弟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更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科学方法的严谨与乐趣——每一个微小的改进,都基于实验和数据,而非凭空想象。
当然,失败是难免的。有的风味剂与丹基不兼容,导致丹体松散;有的工艺调整影响了成丹率;有的配方成本超标……但每一次失败,都通过系统分析找到原因,进而优化方案。
经过数十次的迭代试验,最终,几个优化版本脱颖而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
? “清怡版”辟谷丹: 主打清香淡雅。采用仙草胶,添加清心花香,口感清爽,回味甘洌,尤其适合长时间静修时服用。
? “甘润版”辟谷丹: 主打温润甘甜。采用特殊处理的活性灵土,添加甘灵草精华,口感绵密顺滑,带有自然的甜味,能有效缓解服用普通辟谷丹后的口干感。
姜逸亲自对优化后的辟谷丹进行了药效检测,确认其提供能量的效率与标准版无异,甚至因为原料处理更精细,吸收率略有提升。丹毒残留检测也显示,由于工艺控制更精准,杂质含量反而有所下降。
成果令人振奋。姜逸决定不急于大规模推广,而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品尝测试。他通过科习弟子,将少量“清怡版”和“甘润版”辟谷丹分发给一些关系较好的、不同派系的弟子匿名试用。
反馈如潮水般涌来,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
“这真的是辟谷丹?口感太好了吧!像点心一样!”
“终于不用硬着头皮吞那玩意了!清怡版吃完嘴里还有清香,舒服!”
“甘润版真的能缓解口干!修炼起来更专注了!”
好评迅速在弟子间口耳相传,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和期待。甚至有一些执事听闻后,也私下询问能否获取一些试用。
见时机成熟,姜逸向丹霞长老汇报了全部研究成果。丹霞长老大喜,亲自品尝后,赞不绝口。他意识到,这看似“小事”的成果,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可能不亚于一次高阶丹药的突破。它直观地展示了科学方法如何提升生活品质,极大地增强了科学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在丹霞长老的推动下,优化版辟谷丹的配方和工艺被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丹堂审议。尽管百草堂等保守势力仍以“标新立异”、“增加成本”为由提出些许质疑,但在广大弟子强烈的呼声和丹霞长老的据理力争下,丹堂最终同意,在保证药效和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于下一批次辟谷丹炼制中,试点采用部分优化工艺(如更精细的原料处理和改进的控温技术),并小批量生产“清怡版”和“甘润版”作为可选品种,以略高的贡献点兑换,观察市场反应。
消息传出,外门弟子欢呼雀跃,内门弟子也颇感兴趣。科学派和姜逸的声望,在普通弟子层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多弟子开始真正相信,“科学”确实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在这片看似祥和的氛围下,姜逸却通过“谛听”系统,捕捉到一丝不和谐的波动。监控数据显示,在李牧执事所在百草堂的某个隐秘账册中,出现了一笔不明去向的、与几种特殊药材(这些药材恰好是优化辟谷丹风味剂的替代品或竞争品)相关的小额灵石流动。同时,坊间开始出现一些极其隐晦的流言,暗示新口味辟谷丹可能使用了“来路不明的添加剂”,长期服用或有“未知隐患”。
姜逸冷笑一声。果然,他们不会坐视科学派的影响力通过这种“小事”渗透到基层。辟谷丹口味优化,这场看似温和的变革,同样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比如那些依赖供应传统辅料的商户,或是不愿见到科学派声望提升的势力),并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抹黑角度。
“意料之中。”姜逸对丹霞长老和陈铭说道,“这说明我们做对了。他们越是在这些细节上阻挠,越是证明我们正在动摇他们的根基。”
他指示科习弟子,在推广优化辟谷丹时,务必公开、透明地说明所有原料和工艺改进,并欢迎任何弟子监督。同时,他加速了对几种风味剂长期安全性的模拟验证研究,准备用更扎实的数据回应任何潜在的质疑。
“辟谷丹口味优化计划”的成功,如同一次成功的“科普”实践,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了更广阔的土壤中。它向所有流云宗弟子证明,科学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之物,而是可以改善他们日常修行的有效工具。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力量,或许终将超越一场轰轰烈烈的技术革命。
而姜逸,则在品尝着这份小小的胜利果实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他知道,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之中。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和平期,继续夯实科学派的根基,并准备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更猛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