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流水线雏形设计(2/2)
中央控制系统: 未来目标,集成所有设备的监控和调度,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对应后续“灵力自动驾驶丹炉”等章节)。
看着系统模拟出的、充满几何美感和逻辑性的流水线布局图,姜逸心潮澎湃。这不再是模糊的设想,而是有了具体技术支撑的蓝图!虽然其中大部分设备都还处于概念或原型阶段,但方向已经明确!
“当前最现实、能最快提升效率的,是实现‘多炉并行’!”姜逸立刻抓住了重点。拥有多个丹炉同时开工,是突破产能瓶颈最直接的方式。
他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家当。之前赌约赢来的灵石,加上出售丹药所得,大部分都投入了研发,剩余不多。购置多个标准丹炉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丙字七号丹房虽然比之前好,空间也有限,无法容纳太多大型丹炉。
“必须开源节流,同时优化空间布局。”姜逸思索着。
节流方面,他决定自己动手改造。他前往宗门的废器阁,那里堆放着各种损坏报废的法器、丹炉等。花费了少量灵石,姜逸淘到了两个锈迹斑斑、铭文模糊、但炉体基本完好的低阶丹炉残骸。
他将这两个“废炉”运回丹房,开始了艰难的修复和改造工作。清除锈迹、修补炉壁裂缝都是小事,最关键的是在内壁镀上他研发的防爆涂层,以及加装与K-II型控火系统兼容的传感器接口和执行符箓座。
这需要精细的手工和对符阵的深刻理解。姜逸几乎不眠不休,将修复丹炉当成了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来完成。系统则辅助进行结构应力分析和涂层附着力模拟,确保改造后的丹炉安全可靠。
几天后,两个旧丹炉焕然一新。虽然外表依旧古朴,但内壁光滑如镜,关键部位加固,并且预留了控火接口。它们与姜逸原本的丹炉一起,并排安置在丹房一侧,构成了一个简易的“丹炉组”。
开源方面,姜逸不得不再次出售了一批丹药。这次,他选择炼制的是难度适中、但需求量较大的“回气散”,成丹率稳定在八成以上,品质多为中品,很快便换回了足够的灵石,不仅填补了开销,还有了些许盈余。他特意留下几枚成色最好的回气散,以备不时之需。
接下来是空间布局优化。丹房面积有限,三个丹炉加上工作台、材料架,已经显得拥挤。姜逸绘制了详细的丹房平面图,利用系统进行空间模拟和物流路径优化。他借鉴了前世实验室的布局经验,采用了U型布局,将原料区、预处理台、丹炉组、检测包装区按流程顺序排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和搬运距离。他甚至规划了头顶的吊架和墙面的垂直储物格,以最大化利用立体空间。
看着经过重新规划后,虽然紧凑但井然有序的丹房,姜逸满意地点点头。这已经有了流水线工作站的雏形。
最后,是控火系统的扩展。现有的K-II型pId灵算阵盘,是为单个丹炉设计的。要同时控制三个丹炉,需要升级计算能力和增加输出通道。姜逸对阵法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两个辅助运算符纹阵列和对应的灵力输出接口,并用更粗的导灵银丝连接另外两个丹炉。这使得阵盘负荷大增,需要消耗更多灵石驱动,但总算实现了对三个丹炉的“一拖三”基础控制。当然,目前还只能让三个丹炉执行相同的温度曲线,无法独立控制。
准备工作就绪,姜逸进行了第一次“小批量并行炼丹”测试。他同时在三座丹炉中生火,投入相同的聚气丹材料,启动统一的控火程序。
一时间,丹房内三炉齐燃,火光映照,温度升高,药香渐渐弥漫。姜逸穿梭其间,不再是手忙脚乱地控火,而是有条不紊地检查各炉状态,记录数据,调整投料细节(因为预处理仍靠手动,存在细微差异)。
虽然精神仍需高度集中,协调三个炉子的进度也带来新的挑战,但整体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原本需要三个独立时段才能完成的三炉丹,现在几乎压缩到了一个时段内!
几个时辰后,三炉丹药相继完成。开炉查验,成丹率保持稳定,品质略有波动,但在可接受范围内。首次并行炼丹,宣告成功!
“效率提升接近200%!”姜逸看着眼前摆放整齐的三个玉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只是最初步的并行化,但已经验证了流水线思想的巨大潜力!
他知道,这离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还差得很远。预处理、投料、后处理等环节仍然依赖手动,中央控制系统也非常简陋。但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坚实的“雏形”,已经为他指明了大规模、标准化、高效率生产丹药的方向。
“接下来,要研发自动投料装置,完善离心提纯机,然后……或许该考虑,如何将‘灵力自动驾驶丹炉’的概念变为现实了?”姜逸的目光投向了那台承担着核心控制任务的pId灵算阵盘,眼中闪烁着更远大的蓝图。
就在他沉浸在流水线优化的思考中时,丹房外传来了执事堂杂役弟子例行送达宗门通知的声音。姜逸接过玉简,神识一扫,内容却让他微微一怔。
通知上说,因近月来外门弟子姜逸(丙字七号丹房)消耗灵柴、空白符纸及低阶灵材数量显着异常,远超常规炼丹所需,执事堂需派员核实用途,要求姜逸予以配合。
姜逸眉头微蹙。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这段时间大量采购实验材料和行为,终究还是引起了宗门管理部门的注意。这看似例行公事的核查,背后是否另有深意?
流水线的雏形刚刚搭起,外界的目光和干扰,却已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