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深耕沃土,暗流隐现(1/2)
秋意渐深,西北的天空显得格外高远湛蓝。靖难都督府治下的区域,仿佛一个巨大的创口,正在药物与时间的共同作用下,缓慢而坚定地愈合着,并萌发出新的肉芽。战争的喧嚣暂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生机的忙碌。
《均田令》如同春风,吹活了板结的土地。流民们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契和种子,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广袤的荒野上,垦荒的队伍如同蚁群,挥舞着简陋的农具,汗滴禾下土。都督府筹措来的第一批耕牛和改良铁犁被优先分配给了最困难的农户,虽然数量有限,却象征着官府的诚意与努力。田间地头,偶尔能听到粗犷的陇上小调,那是久违的、属于生活的气息。
公输瑜果然不负众望。在他的指导下,工匠营首先对现有的水力设施进行了改造。利用潼关附近河流的落差,建起了简易的水排(水力鼓风机),使得炼铁炉的温度得以显着提升,铁水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改善。接着,他又设计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的大型锯木机,虽然结构简单,却大大提高了木材加工的效率,为城防修复和器械制造提供了充足的木料。这位不善言辞的技术大家,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为这片土地注入着硬实力。
楚骁采纳徐穆的建议,在敦煌郡正式设立了“市舶司”,并颁布了《通商令》。宣布降低西域商队的关税,提供安全的交易场所和驿馆,并承诺公平交易,严惩欺行霸市之举。消息传出,原本因战乱而几乎断绝的丝绸之路,渐渐恢复了些许活力。驼铃声再次响起,带着西域的宝石、香料、骏马,换走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虽然规模远不如前,但带来的税收和信息,对都督府而言至关重要。楚骁甚至亲自接见了几支有实力的大商队首领,以示重视,从中也探听到了不少关于西州内部、乃至更西方的情报。
这一日,楚骁正在视察新辟的屯田区域,看着绿油油的冬麦苗在田垄间顽强生长,心中稍感宽慰。王校尉陪着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赶来。
“将军,这位是张老丈,是这一带有名的种田把式,方圆百里的农户都信服他。”王校尉介绍道。
张老丈有些拘谨地要下跪行礼,被楚骁扶住。“老丈不必多礼,叫我楚将军即可。请老丈来,是想请教这田地稼穑之事。”
见楚骁态度诚恳,张老丈渐渐放开,指着田里的麦苗道:“将军,这地刚垦出来,底子薄,光靠这点冬麦,来年收成怕是有限。老汉看这地势,有些地方可以试着引小河的水过来,改成水浇地,种些春谷或是豆菽,收成能好不少。只是这修渠…”
“修渠之事,老丈可有计较?”楚骁虚心求教。
张老丈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图,讲解如何利用地势,开挖沟渠。楚骁听得认真,当即对王校尉道:“记下来。组织人力,就按张老丈说的,在合适的地方试行修渠。若有效,便推广开来。张老丈,此事还要多多仰仗您。”
张老丈激动得胡子直抖,连声道:“将军放心!老汉定当尽力!”
重视农业,尊重农人,这看似微小的举动,却通过张老丈这样的乡野能人之口,迅速传扬开去,无形中进一步收拢了民心。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沈燕的察事司如同蛛网,延伸向各个角落。她向楚骁汇报了几件值得警惕的事情:
其一,在清理西州战俘营时,发现有几个身份可疑之人,并非普通士兵,举止言谈像是读书人或小吏,却在试图混入流民队伍时被识破。经过审问,他们含糊其辞,只说是被西州强征的,但沈燕怀疑他们可能是西州或其他势力派来的细作,意图长期潜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