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模式复制与时代机遇下的挑战(2/2)
秦宇轩接过材料,一页页翻看。他忽然想起,地区有“基层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补贴”,而这项补贴正是响应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配套政策。他立刻叫来赵科,让他赶紧整理这五家企业的资料,尽快向地区财政局申请补贴。
可补贴申请提交后,却迟迟没有回音。赵科跑了三趟地区财政局,才从熟人那里打听出缘由:补贴名额有限,岚水县已经用了第一批配额,剩下的要等下一季度才能发放。
“不能等!”秦宇轩当天就召集班子成员开会,语气坚定,“1988年这股信息化的东风难得,国家战略的窗口期错过了就太可惜了。咱们县能不能先从财政里挤出一部分资金,设立‘数字化转型周转金’?给困难企业提供无息借款,等他们见到效益了再慢慢还。这样既能抓住国家推动信息化的机遇,也能让基层企业真正尝到转型的甜头。”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很快就通过了。没过几天,第一笔周转金就拨给了两家最困难的乡镇粮厂,帮他们凑齐了设备款。
就在各地试点逐步推进时,秦宇轩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指导小组在偏远乡镇企业安装系统时,经常遇到电压不稳的情况,电脑时不时就死机,严重影响工作进度。
“这可不是小问题!”在周一的工作例会上,秦宇轩敲着桌子强调,“国家层面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基层要是连最基本的电力保障都跟不上,再好的设备、再顺的政策也没法落地。”
他当即联系了县供电局。局长不敢怠慢,当天就带着技术人员去乡镇排查。一番检查下来,问题很快找到了:“这些老厂房的线路都是七十年代铺的,老化严重,根本承载不了电脑设备的用电需求。得重新更换线路,还得在部分电压不稳的区域加装稳压器。”
秦宇轩算了笔账,全县需要改造线路的企业和合作社有二十多家,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没有犹豫,再次找到了地区工业局,把电力问题和基层企业的转型进展一五一十地做了汇报。
“现在国家的信息化战略给了方向,企业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就差最后一步电力保障。”秦宇轩的语气里满是恳切,“要是因为这个问题卡壳,不仅浪费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前期投入的心血也白费了。”
李科长被他的诚意和决心打动,当即表示会帮忙协调。没过多久,好消息就传了回来:地区供电局同意给予政策支持,由地区承担一半的线路改造费用,县里承担另一半,优先推进转型企业的电力改造工程。
半个月后,孙工从邻县传回了好消息。他在电话里笑得爽朗:“秦主任,成了!老会计们都学会了基础操作,有家厂用系统算出了上个月的成本,比之前用算盘算的少了两百多块误差,厂长特意打电话来感谢。现在大家都知道1988年国家在推信息化,都说跟着咱们干准没错!”
几乎同时,乡镇企业的电力线路改造也陆续开工。稳压器安装到位后,电脑再也没出现过死机问题。秦宇轩去基层调研时,亲眼看到合作社的会计熟练地操作系统,粮厂的车间里,新的计算机正平稳运行。
这天傍晚,秦宇轩站在企办的窗前,看着院子里陆续离开的外县考察人员。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窗台上那封地区工业局发来的函上——全区数字化转型推广方案已经初步拟定,岚水县将作为样板县,在月底的地区工作会议上做经验分享。
他望着远处田野里合作社的红色标语,心里忽然明白,1988年的信息化浪潮,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既是国家战略的顶层布局,是“火炬计划”照亮的方向,更是基层实践的扎实探索。
这条路上,有设备短缺的难题,有资金不足的困境,也有人们思想观念的阻碍。但只要能借着国家政策的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守住“为企业办实事”的初心,踩着时代的节拍稳步前行,这条属于岚水县的数字化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