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迎接新学员的准备工作(1/2)
5.18 迎接新学员的准备工作
永明踏出办公室的门,便朝着西院工地走去。工地上机器的轰鸣与工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远远便见建筑队长正站在脚手架旁巡查,他一眼瞥见永明,立刻朝着不远处正在丈量尺寸的水电队队长大声招呼:“老张,过来一下,永明来了!”
水电队队长放下手中的卷尺快步走来,脸上带着笑意:
“永明啊,可是有些日子没见了,去年一起弄自来水管道的事儿还记着呢。”说着,他从工具包里掏出一叠单子递过去,
“这是暖气安装的设备和材料单,我给你说说情况。”他指着单子上的条目细细解释,“咱们设计用的是水暖,一来安全性能高,二来水暖锅炉的价格也实惠。锅炉选1吨的,虽说比刚好够用的稍大些,但取暖效果肯定好,冬天厂房都能暖得透透的。暖气片就用铸铁大60的,别看它模样笨重,取暖效果好,还特别耐用,用上十年二十年都不用操心更换。先订500片,要是不够后续再补就行。还有管子,必须买热镀锌的,抗腐蚀,使用寿命长。你先把镀锌钢管买回来,过了20号咱们就能动工安装了。”
永明一边听一边在单子上做着记号,刚把材料单收好,建筑队长便拍了拍他的胳膊:“永明,材料买齐了直接交给我,安装的事儿你就不用挂心了,我替你把这摊子事管得妥妥的,你放一百个心。”
敲定了暖气安装的交接事宜,永明跟着建筑队长来到一层工地。虽说今早没下雨,但天空始终阴沉沉的,铅灰色的云层压得很低,仿佛随时都会落下雨来。工地上比往日多了几个瓦工的身影,三面墙体都在紧锣密鼓地砌筑着——两侧的墙体已快砌到顶,砖缝间的水泥还泛着潮气;唯有南侧的墙体进度稍慢,只砌了不到一半,建筑队长解释道:“这面墙前些天因为搬运机床耽误了两天,不然也该快到顶了。”
他抬头望了望天色,语气带着几分急切:“要是明天不下雨,我就把瓦工都集中到二层,先安装屋架和檩条,抓紧把瓦铺上,这样就算再下雨也不怕淋着内部结构了。安瓦之前,先用塔吊把二层砌墙的砖都吊到二层地面上,省得到时候来回折腾耽误工夫。咱们争取在11月底之前,把土建的活儿基本都完成,不耽误后续的装修和设备进场。”
村委办公室的木门被轻轻推开时,仲明特意放轻了脚步。屋里飘着淡淡的香烟味,杨村长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后,眉头微皱着在文件上划圈,桌前围着三四个人——有人捧着账本低声汇报,有人拿着申请单等答复。
“你先坐会,我马上就完。”
杨村长头没抬,却精准地朝着门口的方向摆了摆手,声音不高。仲明应了声,找了墙角的沙发坐下,目光落在墙上褪色的“乡村振兴规划图”上,心里把要讲的事又捋了一遍:厂子扩建要招30个技术工,新宿舍年底才完工,18号的新学员却要到了,宿舍缺口像块石头压在他心上。
一刻钟的工夫,屋里的人陆续散了。杨村长把文件归拢整齐,朝着仲明招招手:“来,坐我对面说。你从厂子过来一趟不容易,准是有急事。”
仲明往前凑了凑,语气带着几分急促:
“杨叔,又来给你添麻烦了。厂子扩建要招30个技术工人,可新大楼的宿舍年底才能住人,18号这批新学员一到,厂里宿舍就不够用了。想跟你商量着,能不能租几间村里的房子,解解燃眉之急。另外还有件小事,找治保主任就行,要招4个工人,女工也可以。”
话刚说完,杨村长就笑了,指了指门外:
“宿舍好解决。我住的东侧有个大院,原先用来放公粮的,现在公粮直接进镇上的库,那院子闲了好几年了。你们去收拾收拾,住二三十人没问题。”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杯喝了口茶,“一会我让保管把钥匙给你送到厂里,再让他领你去看看,就是得派几个人拾掇拾掇,落了点灰。招工的事,你找治保主任就对了。”
仲明心里的石头“咚”地落了地。来之前他琢磨着,这事八成得费不少口舌,没想到杨村长一句话就应了。他连着说了好几声“谢谢”,脚步都轻快了,转身就往治保主任的办公室走。
治保主任正趴在桌上整理村民档案,听仲明说招工“女工也可以”,眼睛一下子亮了,直起身子拍了拍大腿:
“这可太好了!咱村里好姑娘多着呢,个个文化高、体质棒。我这就去挨家问问,明天一准给你送4个过去,要是不满意,你再跟我说,咱再换!”
仲明刚从村委会脱身,脚步未歇便回到厂办公室,永明正守在桌前整理文件。
“永明,你过来一下。”
仲明声音干脆,带着不容耽搁的利落,“一会村保管会把老粮库院子的钥匙送过来,他还会带你去现场看看。要是场地能用,明天就安排人收拾干净,叫玉良先去把电路检查一遍,再把床搬进去——18号工人到了,都住那儿。”
永明刚应下,办公室门口就传来了脚步声,正是村里的保管。几句的客气话后,便和永明一同往村西头的老粮库走去。随着保管手中的钥匙插进锁孔,“咔嗒”一声轻响,生了锈的铁门被推开时发出沉闷的“吱呀”声,一股混杂着尘土与野草气息的风扑面而来。
眼前的景象透着几分岁月的荒凉:院子里的野草长到半米多高,几乎要没过膝盖,枯黄与新绿交织着铺满地面。正对着院门的是六间青砖瓦房,东侧立着四间厢房,西南角的厕所隐在杂草丛后,只剩半截土墙隐约可见。保管引着永明推开正房的木门,屋内的两道壁子将六间房规整地隔成三个独立空间,每个空间约四十平方。
“单看这三间正房,左右两间住三十个人绰绰有余,东厢房暂时不用开了。”永明在心里盘算着,目光扫过落满灰尘的窗台与墙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