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学习齿向测试仪(2/2)
按下启动键的瞬间,仪器发出轻微的嗡鸣,探针缓缓贴近齿轮的齿面。仲伟盯着显示屏,只见一条起伏的曲线慢慢浮现,却歪歪扭扭,与手册上的标准图相去甚远。“这是咋回事?”他额头冒了汗。
“探针压力没调对。” 黄技师递过一个小扳手,“顺时针转半圈,让探针既贴紧工件,又别压变形。齿轮齿面看着光溜,实际跟波浪似的,力道不对,读出来的全是瞎数。”
仲伟屏住呼吸调整旋钮,指头能感受到扳手传来的细微阻力。再次启动时,曲线果然平顺了许多,但在接近齿根的位置仍有个突兀的尖峰。他皱着眉对照参数表,手指在“螺旋角”“导程”几个名词上划来划去,忽然想起黄技师说过,齿向偏差常跟机床进给角度有关。
“要不要调一下测量起始点?”他试探着问。得到肯定后,他转动工作台侧面的手柄,将探针移向齿面中部。这次的曲线终于变得规律,起伏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在合格范围内。
接下来的两天,仲伟几乎泡在了测量仪旁。他记熟了不同模数齿轮对应的探针型号,学会了用校准件检查仪器精度,甚至能从曲线的微小波动里,猜出加工时可能出现的刀架松动问题。
“现在看这曲线,就像看齿轮在说话。”他跟黄技师打趣道。黄技师笑着递给他一杯热水:“等你能从这‘话’里听出齿轮的脾气,就算真学会了。”
第二天下午三点,实验室里的机器声渐渐平稳了些。黄技师走到仲伟身边,看他正熟练地操作着齿向测量仪,满意地点点头,开口说道:“齿向测量仪你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样,你先停下手头的活,拿出一个小时,我教教你齿形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仲伟闻言立刻停下动作。黄技师一边领着他往另一台仪器走,一边解释:
“齿形测量仪操作可比齿向测量仪简单多了,说明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仔细看看就能上手。”
正如黄技师所说,齿形测量仪的操作逻辑清晰,步骤也不复杂。仲伟本就对测量仪器有了一定基础,加上黄技师在关键处稍加点拨,不到一个小时,他已经能流畅地完成整个测量流程,动作熟练得像是用了许久。
招待所仲昆和仲伟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的影子,投在墙上又被脚步踏碎。桌上那枚做破坏性试验时失败的齿轮,边缘还留着抗齿的痕迹,像块堵在心口的石头问题到底出在哪,始终没个头绪。
“要不……再去问问黄技师?”仲伟攥着图纸。仲昆没犹豫,抓起桌上的齿轮就往门外走:“走,现在就去。”
他和仲伟闯进了黄技师的工作室。黄技师正低头校对着一台仪器,见两人神色急惶,放下了手里的游标卡尺。仲昆手里紧紧捏着那个齿轮,径直走到黄技师面前,把齿轮递过去时,指尖都带着点颤:“黄技师,您给瞧瞧。”
黄技师接过齿轮,指头在齿条上轻轻一摸,又对着光看了眼,眉头没皱,反倒笑了:“这是个半成品啊,还没加工完。”
仲昆连忙摇头,声音都拔高了些:“黄技师,这是我们加工好的成品!就是做破坏性试验时失败了,断得蹊跷,翻来覆去查不到问题出在哪,您可得给我们指条明路。”
黄技师笑着摆了摆手,拿起齿轮转了半圈,指着齿条的走向解释道:“原因其实很简单,是你们没读懂图纸。你看,这种伞形齿轮,它的齿条是折线形的——主齿轮得是向下凹的,被动齿轮齿条反过来是凸的,这样咬合时才顺。你们做的这个呢?齿条是直的,硬邦邦卡在一起,转动起来能不抗齿吗?试验自然会失败。”
说着,他顺手从桌角抽过一张图纸,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参数继续讲:“图纸上这个系数有三组,别弄混了。第一组55.00,是齿条的长度,这个你们没弄错。第二组27.50/0.15/-1.2,27.5是齿条的中点,关键在后面:前面这条折线和直线的夹角是1.2°,距离直线0.15,这是凹向的标准。第三组正好和第二组相反,是凸向的对应参数,得对着齿轮的位置换着用。”
一旁的仲伟本来还蹙着眉,听到这儿,眼睛“唰”地亮了,忍不住拍手道:“这下我彻底明白了!怪不得咬合时总卡,原来是折线角度和直齿条没对上!”
仲昆也松了口气,胸口那股憋了几天的气总算顺了,他转身从随身带的手提包里掏出两盒中华烟,不由分说地塞进黄技师口袋里,脸上堆着笑:“我刚才看到您桌子上的烟灰缸,就知道您抽烟。这点小东西不成敬意,真是太感谢您了!您这一句话,比我们瞎琢磨三天都管用。”
黄技师连忙推辞了两下,见仲昆态度实在恳切,也就收下了,摆了摆手:“客气啥。都是搞技术的,哪能看着问题卡着。以后再遇到啥问题,别客气,直接打个电话给我就行。”
三人后来回到销售处办公室时,罗处长正好在。仲昆脸上的兴奋藏都藏不住,快步走上前向罗处长汇报,声音里带着笑意:“罗处长,黄技师讲得太认真细致了!不光帮我们找出了问题,仲伟跟着学了两天,把齿向、齿形两台测量仪的全部操作规程都掌握了。这趟成都之行,真是太值了!”
罗处长闻言,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抬手朝桌旁一指:“巧了,昨天你们的汇款刚到,这就是你们订的齿向测量仪。”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包装精致的木箱静静立在墙角,木头上还留着新钉的钉子印,显然是刚送到不久。
“太感谢了!”仲昆连忙道谢,上前试着搬了搬木箱,估摸着约有30斤重。本以为得费些劲,好在罗处长心细,早已让人在木箱两侧安了两个结实的提手,他和仲伟一人一边提着,竟轻快不少。再一看,木箱侧面还装了两条宽背带,竟是四川人常用的“背货”法子,仲伟饶有兴致地把背带往肩上一搭,试了试便笑道:“嘿,这比提着还轻快呢,设计得真贴心!”
一番感谢后,仲昆和仲伟告别了罗处长与黄技师,带着测量仪回到了招待所。刚把东西放下,仲昆便拍了板:“我们现在乘公交车去火车站,在附近找个旅馆住下,我先把票换好。这样不管几点的车,咱们随时走都方便,回去就能照着黄技师说的改齿轮。”
仲伟连连点头应下,两人麻利地收拾了东西,一人提着一边的提手,那台设计贴心的测量仪在两人手里晃悠着。出了招待所门,阳光正好,两人脚步轻快,匆匆往公交站赶去——成都的这趟差事,总算从“卡壳”变成了“顺溜”,连空气里都带着点松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