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合力铸甲与“烛龙”涅盘(1/2)
“崑仑”号传来的深空警告如同冰水浇头,让“南天门”基地本就紧绷的神经几乎绷断。
一个游荡在火星轨道、能汲取能量、似乎还能进行残缺沟通的未知实体,其带来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远超以往任何敌人。
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眼前的危机是确保“烛龙”能源核心的绝对安全。
敌人那神出鬼没的“数字病毒”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宏图伟业都可能从内部崩塌。
林风提出的“给心脏穿上内甲”的构想,成为了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但这绝非一人一力所能完成。
它需要材料学、能量场理论、信息加密、生物神经网络乃至道术研究院的多方通力合作。
一场围绕“烛龙”核心安全加固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材料实验室里,专家们正在疯狂测试各种新型复合材料。他们需要一种不仅能物理隔绝能量泄露、还能有效衰减或扭曲特定频率信息攻击的特殊装甲。
“灵感来自‘岩虺’的伪装层和‘燧人氏’的能量惰性特征,”一位材料学家指着屏幕上复杂的分子模拟图,“我们要造出一种‘信息隐形’装甲,让外部的恶意指令‘看’不到也‘摸’不到核心的能量签名!”
能量场研究团队则专注于构建动态能量防御体系。他们借鉴了“赤霄”超载护盾的经验和道术“气场”循环的理念,试图在“烛龙”核心外围创建一个微型的、持续流转的“能量漩涡护盾”。
这个护盾并非用于抵挡物理攻击,而是专门设计用于扰乱和中和外来的恶意信息能量束,使其无法与核心内部能量场产生共振。“就像给核心加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能量迷宫,敌人的指令进来就会迷失方向。”负责人解释道。
信息安全小组的任务最为艰巨。他们需要彻底重构“烛龙”核心的控制系统底层架构。林风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想法:“摒弃传统的二进制编码和硅基逻辑门,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生物神经网络和量子不确定性的‘混沌算法’系统。”
这意味着控制系统的基础逻辑将不再是非0即1,而是充满概率和模糊性,如同人脑的思维一样难以被外部程序精准预测和入侵。
“让我们的控制系统像生命一样思考,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运行。”苏小婉带领团队,开始将这一大胆构想转化为代码和硬件。
道术研究院也提供了关键支持。陈老研究员带领弟子,仔细分析了那段导致核心崩溃的恶意代码的能量特征,将其与古籍中记载的某些“心魔”、“外道”侵扰的描述进行比对(尽管看似玄学,但龙芯知识库显示其有内在科学关联),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用于“安神定志”、稳定能量信息场的特殊频率和符文结构,供能量场团队参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