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信息瘟疫与“燧人氏”的低语(1/2)
“燧人氏”项目实验室内的气氛,因林风那个关于“信息瘟疫”和“能量生命”的大胆猜想而变得更加凝重和……诡异。那模糊的影像片段,如同一个来自深渊的警示,暗示着宇宙中可能存在远超人类理解的、以信息和能量为载体的生命形式及其毁灭方式。
这完全跳出了现有生物学和战争学的框架,将对抗提升到了一个近乎哲学和神话的层面。
“如果…如果某种‘信息’本身就可以像病毒一样感染、扭曲甚至摧毁一个基于能量或信息构成的文明…”一位年轻的研究员声音发颤,不敢再往下想。
“那么对方现在使用的基因武器,相比之下简直如同原始人的木棍。”另一位资深科学家面色苍白地接口。
这种可能性带来的恐惧是前所未有的。物理攻击可以防御,生物病毒可以隔离,但一种能够直接污染“信息”本身的瘟疫,该如何防范?难道要给每一段数据、每一个念头都穿上防护服吗?
林风却强迫自己从最初的震惊中冷静下来。恐惧解决不了问题,唯有理解才能带来对抗的可能。
“假设这种‘信息瘟疫’存在,”他指着那段被反复分析的模糊数据,“那么它必然有其作用机制和传播规律。‘燧人氏’残留的这段信息,或许就是关键。它可能记录了瘟疫的某些特征,甚至是…某种‘抗体’或‘防火墙’的碎片信息。”
他的思路再次展现了其特质:将看似玄乎的概念,拉回到可分析、可研究的科学范畴。
研究重点立刻调整。项目组不再试图直接理解“燧人氏”的全部,而是集中所有算力,像考古学家拼接碎片一样,试图从它偶尔喷发出的混乱信息流中,寻找与“信息结构异常”、“能量签名污染”相关的模式。
这个过程如同大海捞针,且极度危险。每一次主动刺激“燧人氏”都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反应。实验室的隔离和防护措施被提升到了极限,甚至准备了在极端情况下将其强制送入近太阳轨道的应急预案。
与此同时,现实中的生物威胁并未停止。虽然主要的走私渠道被切断,但更加隐蔽的、通过国际邮件系统、甚至利用受蒙蔽的旅客携带的微型生物样本渗透事件仍偶有发生。对方的生物战进入了更加分散、更难追踪的“孢子”模式,防不胜防。
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承受着巨大压力。常规的基因测序和检疫手段虽然有效,但每次发现都意味着风险已经逼近国门。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 林风在医疗舱内(他再次因过度劳累被强制送入休息)通过神经接口远程连接着“燧人氏”实验室的超算。他的副脑正协助进行一项极其复杂的、关于信息熵增与能量场稳定性关联模型的计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